![]() |
|
|||
陳秀英打開中國歌唱家浩繁的卷帙,赫然在目的早年拓荒者黃又葵,是個重要人物。然而就是這位培養了張權、魏啓賢、臧玉琰、劉淑芳、孫家馨、王福增、王萃年、方應暄等一大批,幾乎雄霸了當年中國歌壇半壁江山的聲樂大家,如今卻因時光的流逝,漸漸被世人淡忘,令人遺憾。
1930年,年僅22歲的黃又葵,從家鄉湘潭轉道上海,隻身赴美學習聲樂。5年後學成歸國,又在上海隨聲樂大師蘇石林繼續深造。由於蘇石林的力薦和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指揮梅百器的賞識,黃又葵常常被邀請參加星期音樂會。她擔任海頓的《創世紀》和《四季》中的獨唱,廣受好評。還擔綱歌劇《柳娘》、《茶花女》、《蝴蝶夫人》的主演。青年時代的黃又葵曾在上海、南京舉辦過個人獨唱會,轟動一時。
抗戰後,黃又葵應邀去大後方陪都重慶的青木關國立音樂學院任教。在那裏開始她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2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院系大調整。上音的譚抒真副院長親自去南京,處理金陵女子大學藝術系全體師生及其器材、圖書等一同歸併上音事宜。但此舉遭到了正在籌辦南京藝術學院的原金陵女大系主任黃又葵的牴觸。她希望能留住幾位年輕的骨幹教師,協助她辦校,這其中包括當時已展露頭角的男低音溫可錚。當溫可錚把自己想到上海發展的真實想法和肺腑之言和盤托出,深深打動、感染了惜才如金又顧全大局的黃又葵先生。原本想說服留住溫可錚的黃又葵,此時轉而又全力支持他去上海發展。因爲黃又葵明白:溫可錚是個前途無量的人才。
長期在南京埋頭教學的黃又葵,是個正直、善良又不事張揚的老人。她有個習慣,每天早上八點至十二點,從不離開琴凳。自己彈伴奏、自己示範,幾十年都雷打不動。黃又葵教學通常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用自己的歌聲和琴聲,來引領學生去理解、體會歌唱的境界。
1961年,中央樂團的獨唱獨奏組到南京演出。其中擔任獨唱的魏啓賢、臧玉琰、劉淑芳、孫家馨都是黃又葵當年的學生。因此,他們的演出,黃先生格外關注,每場必到,還詳細地記下筆記。在中央樂團赴寧期間,黃又葵還專門認真地給這幾位如今已是聲名顯赫的大歌唱家的學生,每人分別回一堂課。她還像當年母親對待孩子那樣,毫無保留地對每個人的缺點、不足,都嚴格點評,一一指正。學生們心悅誠服,受益匪淺。
黃先生的歌唱理念還深刻地影響着張權的藝術人生,其中包括她後來首先提出的“建立中國民族聲樂學派”的理論。
“文革”後的1979年,歷經罹難的張權應邀攜女兒——歌唱家莫紀綱重返哈爾濱,參加第七屆“哈爾濱之夏”母女獨唱音樂會。黃又葵也一同前往。在整個活動期間,黃又葵應邀作了關於西洋唱法如何爲民族歌唱所用的專題學術講座。此次講座盛況空前,影響甚廣。這也是黃又葵在中國歌壇的最後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