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黃國祥我家的多寶格架上一直端放著不少竹雕羅漢、壽星。其中兩尊『竹老』羅漢每每都會讓我多看幾眼:一個總是打著哈欠(圖右:高11厘米,最寬12厘米),一個呢老在剔牙(圖左:高15厘米,最寬11.8厘米)。我管打著哈欠的叫『睡不醒』,剔牙的稱作『老頑童』。每天出門前,我總會摸摸『睡不醒』,笑著請他起床了;傍晚,匆匆回家,吃好晚飯後,我又喜歡把玩把玩『老頑童』。生活就這樣一天天快快樂樂地過去了。
5年前的一天下午,我來到位於海倫路上的藏家王老家,見其長條案幾上『睡不醒』似乎剛『醒』,我便愛不釋手地拿在了手上。王老知道我偏愛竹雕,遂半賣半送地割愛於我。『睡不醒』其實是『竹根雕羅漢像』。你我俯視便可見:一倚坐奇石旁之羅漢,呵欠忽作,困倦思伸。作者抓住這一瞬間,將羅漢打呵欠時特有的張口閉目抬眉和聳肩挺脊伸臂等神情刻畫得生動傳神,入木三分,以至於羅漢胸前肋骨因雙肩高聳伸欠而根根凸現,手臂尺骨、肌腱因雙臂用力向下橕直而塊塊鼓起,可謂窮形盡相、巧奪天工。此雕件雖無作者刻款,但不難發現,其與今年5月起上海博物館『竹鏤文心——竹刻藝術特展』中、清代竹雕名家封錫祿所雕『竹根雕羅漢』,從雕刻技法、人物神態等方面細看,為同出一門,結合溫潤包漿,刻制年代相近。
封錫祿,字義侯,晚號廉癡。性情落拓不羈,天姿穎悟,奇巧絕倫。他雕竹往往取材竹根,圓雕多以反映古佛仙像、仙翁天女為題材。所刻『竹根仙佛,窮形盡相』,讓世人稱羡不已。圓雕乃立體雕刻,其要求雕刻時須『攫捉神態,存於意想』,隨時端詳,隨時鐫刻,並要求從不同角度看皆需達到最佳藝術效果,故雕刻難度在所有竹刻技法之上,向有鬼斧神工之譽。而圓雕『老頑童』可謂是將人的率性隨意發揮得淋漓盡致了:其憨笑露齒,牙簽輕叩,大智若愚;而胸前的瑞獸似獅如虎,像在觀賞端詳,又似即將騰躍遠去,其栩栩如生貌,同樣是精奇瑰絕。此件竹雕系8年前我從安徽績溪那兒一做古玩舊友處覓得。
兩尊『竹老』羅漢的作者看來無不具有相當高的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他們均偏好溫潤雅潔的竹器,重視平實與洗練的設計,標舉自然古朴的風格,盡情展現著儒、道及佛禪文化的審美理念,讓人觀之受益匪淺,感悟良多。當今上海這座城市,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斷地為我們節省時間,我們卻用這些時間來投入越來越多的事情。時間越來越緊張,競爭越來越激烈,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們的身體不斷地經受著各種考驗。
因為每天親密接觸這兩尊『竹老』,我有時開始抵御起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漸漸悟得『慢』生活的妙處:慢的生活節奏意味著享受早晨的陽光,而不是瘋狂地急匆匆去上班;它意味著你可盡情享受家庭聚餐的快樂,投入你和朋友正在進行的談話或者和最親近的人一起消磨某段時間,而不是總被你的手機、iPhone或者筆記本電腦打斷,也不用總想著你的工作任務和電子郵件。我想,我們不能讓生活節奏的列車越開越快,以至於當我們還沒有真正享受生活的時候它卻已經離我們遠去了。生活節奏的快慢,是可以由自己把握的,慢下來,我們一起去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