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羊城晚報訊記者李雯潔、劉雲報道:“這是近10年首次出現垃圾增長曲線拐點,這裏的‘拐點’指的是分佈規律的拐點。”8月31日,2012穗港澳科技·產業《城市固體廢物綠色處置》發展論壇上,廣州市城管委總工程師鮑倫軍博士首次正面迴應“今年上半年廣州全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燒量同比下降2.3%”的數據。這個在8月27日經廣州市城管委通報的數字,曾受到市民的質疑:何爲拐點,依據是什麼?同時,針對“廣州市政府部門公佈的垃圾總量數據不同,是否前後矛盾”的問題,鮑倫軍說,每個數據都是對的,只是因爲統計口徑的變化,纔會出現數字上的不同。
垃圾拐點,是分佈規律的拐點
在8月27日的市政府常務會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城管委通報,今年上半年廣州全市生活垃圾填埋、焚燒量同比下降2.3%,並稱“這是近10年首次出現垃圾增長曲線拐點”。而在今年2月,原城管委副主任張建國曾公佈2011年垃圾分類成績單,指出2011年度減量率1.4%。對此,有市民質疑廣州垃圾到底有多少個“拐點”,到底什麼是“拐點”,依據又是什麼?
昨天,鮑倫軍正式迴應“拐點”說。他解釋道:這是近10年首次出現垃圾增長曲線拐點,這裏的“拐點”指的是分佈規律的拐點。鮑倫軍說,城管委以前統計過5-10年廣州市每個月的垃圾生產情況,得到的基本規律是:在1到2月份是一個高峯,尤其是在春節前年三十那天達到最高峯;然後從年初一開始一直到年十五逐步往下走,過了年十五之後開始上升;3到4月份降低,6、7、8月最高,7月份上升到最高,到9月份開始又下降,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數據曲線。
“6、7、8月因爲水果多、雨水多,天氣熱,相比春節後幾個月,產生的垃圾量是最多的。但2012年上半年出現了變化,前三個月都是持續上行,4、5月均爲上升,到6、7月開始下降。”鮑倫軍說:“不但不升,而且開始下降,這就是統計學上的拐點,並不是簡單地說什麼時候速度下降。”
鮑倫軍指出,垃圾產量每年的分佈情況基本都會呈現波浪形狀,只不過數據大小不一樣,今年波浪不但沒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因而從分佈規律來說,是最具統計意義的拐點。
數據不同,是因統計口徑變化
廣州市的垃圾總量,政府部門公佈過多個數據。有關垃圾數據前後矛盾的問題,鮑倫軍表示,每個數據都是對的,因爲統計口徑的變化,纔會出現數字上的不同。
鮑倫軍提出“城市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總量”、“城鎮生活垃圾”、“城鄉生活垃圾”四個概念。也就是說,這四個概念催生了差異化的四個數據,1.2萬噸、1.4萬噸、1.8萬噸,以及2015年會增加到2.27萬噸。
第一個數據(1.2萬噸),是指十個城區的“城市生活垃圾”,不統計鎮產生的垃圾量。他舉例,“當年統計的番禺區有22個街鎮,叫街的只有1條,儘管一天產生1800噸-2000噸垃圾,但可能只統計200噸垃圾,那麼當然就低了。”
第二個數據統計“廣州市生活垃圾總量”。“少了城市這兩個字,就得把鎮也得統計進去,那麼這個數據一下子就增了很多了。”鮑博士稱,統計城市的生活垃圾不包括鎮。
去年的上半年,相關部門要求對“廣州市城鎮生活垃圾”進行統計,要以“城鎮生活垃圾”概念進行。但實際上,統計城市的生活垃圾量時不包括鎮。“城鎮是以前城市的名詞,雖然這個名字叫城鎮生活垃圾,但是統計口徑不包括鎮。”鮑倫軍稱:“我曾詢問建設部,對方給出的答覆是這是爲了將來城鄉一體化做過渡。”
而最近要求統計廣州市“城鄉生活垃圾”的總量時,雖然含“鄉”字卻不將農村垃圾量計算在內。按照統計的口徑,它指建制在3萬人口以上的鎮的生活垃圾量。
李雯潔、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