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微議
□張魁興
某位詩人出版了一部詩集,爲此召開作品研討會,邀請各位評論家對自己的作品發表建議。很多參會人員慷慨陳詞,發表了對這部作品的“高度評價”。其中一位評論家“極不合羣”,認爲這部作品寫得不好,存在很多缺點,結果惹來主持人和詩人本人的不滿。中午宴請的時候,大家都不願意和這位不識相的評論家坐到一起,怕被歸爲同類。
文學研討會上的“怪現狀”不止這一幕,還有許多。正如一些文學評論家批評的,“缺少獨立思考、人云亦云”,“不礙世情不傷友情”,“紅包批評”,“人情批評”,“嚴重喪失公信力、影響力”,等等。文學研討會,不止是考量所涉作家和作品,其實也在考量一個評論家的學術修養和學術能力。如果一個文學批評家熱衷於在評論別人作品時,總是空話套話或總是說好話不談缺點,這樣的評論對作家無益,對文學評論家自己也沒有好處。長此以往,別說批評家的自尊與顏面會受到損害,就是文學評論本身也會失去公信力。
文學評論上的痼疾,文學作家和文學評論家都知道,只是不願意點破或佯裝不知道而已。正如首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獎評委、《北京文學》名譽社長、《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主編章德寧所言,在文學批評中賣弄國外理論,嚴重脫離我國當代文學實際,把作家創作當成闡釋自己理論的例子;或無暇關注具體文本,隔靴搔癢,不着邊際;或不看完作品就瞎吹;甚至搞“紅包批評”、“人情批評”。這種把戲,當事文學作家不會往外說,當事批評作家不會往外說。當這種“文字遊戲”成爲文學評論的“潛規則”時,文學評論連基本的公信力都沒有了,還能有真正的文學批評精神嗎?
張魁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