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開嶺
我越來越覺得,如今的孩子——尤其大城市孩子——正面臨一個危險:失去“家”、“故鄉”這些精神地點。
有位朋友,兒子6歲時搬了次家,10歲時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簡單,又購置了更大的房子。我問,你兒子還記不記得從前的家?帶他回去過嗎?他主動要求過嗎?沒有,朋友搖頭,他就像住賓館一樣,哪兒都行,既不戀舊,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轉移上,孩子無動於衷,感情上沒有纏綿,無須儀式和交接。
想不想從前的小朋友?我問。不想,哪兒都有小朋友,哪兒的小朋友都一樣。或許兒子眼裏,小朋友是種“現象”,一種“配套設施”,一種日光下隨你移動的影子,不記名的影子。
我無語了。這是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他們會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記憶和情感地點的移動,意味着朋友的告別和人羣的刷新。而他們只是隨父母財富的變化,從一個物理空間轉到另一物理空間。城市是個巨大的商品,住宅也是個商品,都是物,只是物,孩子只是騎在這個物上飛來飛去。
我問過一位初中語文老師。她說,現在的作文題很少涉及“故鄉”,因爲孩子會茫然,不知所措。是啊,你能把某個商品房小區當故鄉嗎?你根本不熟悉它,從未在此發生過深刻的感情和行爲,也從未和該地點的人有過重要的精神聯繫。(據《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