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國人正遭遇“亞健康”的威脅。《“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指出,15年間,中國的患病人次數增加了20%,成年人中有八成人從不鍛鍊身體。尷尬的是,中國已成爲全球公認的“奧運金牌大國”,然而全民健身人數滯後,患病人數增加,這與“體育大國”的地位明顯不符。
倫敦奧運,中國剛剛捧回“金牌第二”的莫大榮譽,衛生部就發出這樣叫人喪氣的“健康報告”,似乎有點不合時宜。八成民衆不鍛鍊,固然與個人觀念淡薄、重視程度不夠有關。但只要作個全民調查,我想百分之百的成年人還是在意自己健康的,還是希望“長命百歲”的。換句話說,把八成民衆不鍛鍊怪罪於觀念落後有失偏頗。
鍛鍊是一種習慣,不僅需要體力,更需要意志。如果一個人不能從小養成鍛鍊的習慣,寄望成人以後再來補課,顯然是不現實的。也就是說,推廣體育鍛煉、培養健身意識最好從娃娃抓起。這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做得就比較成功。他們搞體育運動,拿名次、奪金牌倒在其次,宗旨還是爲了強身健體。反觀國內,迫於“升學壓力”,課表上的“體育課”只是個符號,多半被文化課佔領,學生上堂體育課幾乎成了奢望。如此情勢下,還有多少孩子能夠擠出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可是,從小不能養成健身習慣,長大後又怎能堅持鍛鍊呢?
當然,有些人上了年紀,時間寬裕了,想鍛鍊時卻又找不着場所。北京作爲上屆奧運舉辦地,共建有31個奧運場館,其中12個新建場館,11個改建場館和8個臨建場館。今年3月底,路透社記者格雷走訪了其中多個場館,其中許多賽場內雜草叢生,投入巨資的場館卻閒置了。遺憾的是,閒置的不只是奧運場館,一些機關單位的體育設施也是鐵將軍把門,從不對民衆開放。百姓想鍛鍊只能自掏腰包去高檔的健身會所,然而普羅大衆又怎消受得起呢?沒有場所、缺少環境,健身鍛鍊也就成了空談。時下,各地見得多的鍛鍊方式莫非廣場舞了,畢竟跳舞只要時間和氣力,無需成本和場所。殊不知,滿城街舞的背後卻是無奈的選擇。
兒時沒有時間、大了沒有場所,或許我們都曾遇到過類似的尷尬,用它來形容當下中國的體育生態毫不爲過,恐怕這纔是造成八成民衆不鍛鍊、患病人數逐年增多的根本原因。本屆奧運中國雖然奪得了“金牌第二”的驕人成績,但這只是“舉國體制”的成功,而非全民健身的結晶。事實上,衡量一個國家體育質量的標準,恰恰是“全民體育”而並非“金牌總數”。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選擇奧運大捷之時發佈《“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正當其時,是給當下中國體育敲響一記警鐘。呼籲決策者要解放兒童、開放場館,讓全民健身的夢想照進現實。□文/王從清
(來源: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