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訊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單方“自選課題”,只管自己“供”、不問企業“需”,每年耗費大量科研投入,成果卻大量“束之高閣”的時代,在我省將一去不復返了。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如果不盯準“企業所需”這一風向標,將有可能與重大科研課題無緣。記者8月30日從省科技廳瞭解到,我省近期將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會上將對我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行部署,其中最重要的變革就在於我省科技評價方式和科技獎勵制度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有一項統計,我國2/3以上的科研投入在前端(即研發領域),投入的結果卻是2/3的科研成果不能進行二次轉化。大多數成果只在本單位或本院所進行轉化,走不到企業中間去。由於科研投入對中期和後期產業化時重視不夠,所以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不高,造成長期以來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的問題解決不了。”省科技廳成果與技術市場處處長張怡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轉化不暢主要是因爲體制、機制問題。過去科技的投入和科研院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以“供方”爲主,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自選課題”,從國際上的期刊雜誌找自己可以突破的前瞻性技術,卻很少考慮這些課題是不是能夠很好地和地方經濟結合、很好地爲企業服務,以致大多數“自選課題”“結出”的成果要靠行政力量向企業推,更有大量科技成果閒置和浪費。
張怡靜告訴記者,從現在起,我省的科研方向、科研隊伍、爲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的方式,都將從“供方”方式轉向“需方”方式。課題轉由企業承擔,產學研結合方式將逐漸轉變爲企業帶着課題“找”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科研方式、科研管理辦法和整個創新結構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即將舉行的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我省的科技評價方式和科技獎勵制度都將有較大變革。首先,科技評價方式將發生重大變化。將從過去的單純依靠論文、成果等紙上的指標轉而依靠效益指標。從目前的單純依靠專家評價逐步改變爲依靠市場和稅收來評價。在科技獎勵制度方面,目前新的全省科技獎勵辦法草稿已經形成,正在徵求意見。其中的一個主要變化,是在省科技進步獎中設立“企業創新獎”,對那些真正能夠爲地方經濟服務的企業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