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87歲的李文祥老人吐字已經不十分清晰,但談起自己當選十八大代表,他迅速亮起的眼睛和表達的急切讓人忘記了他的年齡。
“高興得不得了!黨和政府沒有忘記我這個老頭子。”
在長達50年的時間裏,李文祥只是河南省範縣白衣閣鄉北街村一個普通的莊稼漢,一個偶然的機緣,他傳奇的前半生才呈現於世人面前。
1962年,國家號召幹部精簡下鄉支農,這位參加過渡江、淮海等10餘次重大戰役、多次榮立戰功的英雄再一次身先士卒。他說:“我是黨員,吃虧心安,在哪兒都是爲人民服務。”
鄉親們提起李文祥,一個個打心眼裏敬佩。村民董明亮說:“作爲戰鬥英雄,不要國家照顧,紮根農村、默默奉獻,他是俺北街的驕傲。”在女兒李金英眼裏,他和村裏的大爺大叔沒什麼兩樣,從不以戰鬥英雄自居。
1925年,李文祥出生於一個貧苦農家,22歲正式參軍加入華野10縱,在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戰場上屢建奇功,特等功、一等功的軍功章和獎狀裝滿了布包。1956年,他轉業安置到福建省建設廳工作,身份爲國家幹部。
“在那幹着沒滋味。”87歲高齡的李文祥一開口,嗓子眼一顫一顫像有東西堵着,但精神頭兒十足,講得繪聲繪色,“當時聽說國家有困難,要求幹部支援農業,我就寫報告。負責人說‘沒你的事’,我說‘咋沒我的事啊,我不是幹部啊’!”
1962年,李文祥帶着妻子返回範縣老家,從吃商品糧的國家幹部變成了種地的農民,僅有的資產是生產隊給的3分自留地和15公斤麥子。“沒鍋沒竈,日子苦啊,”生活條件再惡劣,李文祥的赤子之心從未更改,“爲黨爲人民,吃點苦受點罪怕啥?”
李文祥先後擔任生產隊長、村委會主任,帶領村民開挖水渠、復耕農田、推行稻改,不到兩年時間,就把畝產一二百斤小麥的鹽鹼地改造成了畝產200多公斤的稻田。
上世紀60年代末,“放衛星”盛行,時任生產隊長的李文祥始終不肯昧着良心說瞎話,如實上報的糧食產量總排在報表最末位,因此受了不少委屈,但生產隊社員們的吃飯問題在村裏解決得很好。談起李文祥的一身正氣,上點年紀的村民無不肅然起敬。
爲集體利益鞠躬盡瘁,李文祥自己的小家卻長期在貧困線上掙扎。剛回村時,他和妻子在閒置多年的破廟棲身,直到1983年才蓋起屬於自己的三間瓦房。哪怕是現在,他的小院在村裏仍稱得上簡陋。
董明瑞等幾個知心的老夥計知道他當過兵,好心勸他:“你作出過貢獻,咋不去找國家要求照顧啊?”李文祥不以爲然:“照顧啥?咱的條件比很多人還強呢。”女兒曾偷偷拿他的複員軍人證去民政局領補助,李文祥知道後狠批一頓,嫌給政府添麻煩。
50年來,李文祥紮根農村,再苦再難沒向國家伸過手,更沒炫耀過自己的功績,用沉默和奉獻書寫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赤子情懷。他先後被評爲全國道德模範、全國50名優秀共產黨員之一,全社會掀起了學習李文祥的熱潮。
告別的時候,李文祥拄着柺杖熱情相送。在他身後是棵長了幾十年的棗樹,雖歷經風霜仍果實累累,映照着懸在堂屋的匾額——“英雄不老”。(記者雙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