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對於當地百姓來說,能夠自行查詢乾部的個人信息的確算是一個新鮮事。 記者孫珂攝 |
一場區委書記推動的“曬官”
官員配偶中教師與機關事業單位職業比例最高
8月28日,江蘇徐州市賈汪區爆出“600名科級乾部公示個人財產全國首創”,次日,記者來到當地采訪。而即在當日,當地某鄉鎮的年輕公務員鄭明也剛從網上瀏覽了他們鎮上“頭頭”們的公示信息。鄭明看了“頭頭”們的信息後,覺得並無興奮之感,“多是雷同卷,其他的鄉鎮、部門領導我也就沒再點開。”多少能吸引鄭明眼球的,是領導們的配偶和子女都乾些啥。
“牆內開花牆外香”外界反響如此巨大,但當地官方媒體未有任何報道。種種細節,反映出目前當地力圖對此的淡化處理記者注意到,個人收入、房產等全部收錄在“賈汪勤廉評價系統”中。對於公眾來說,找到這些信息其實並不容易,網站首頁並無導讀,安裝一個插件後,經由廉政公眾評價首先找到所屬單位、部門,點擊後纔會出現各科級領導的名字,此過程要全靠自行摸索。如此繁瑣過程,有人質疑這些科級乾部的信息並非是對外“公示”。
對於其中的信息真偽,鄭明這位剛入職的公務員說自己難以分辨。“工資全部都是陽光工資,5000多元肯定沒問題。”
在賈汪本地,記者街頭采訪多人,發現當地民眾知者甚少。據賈汪2011年統計數字,其人口為14萬戶、50萬餘人,每百戶家庭電腦擁有量55.5臺,但在8月28日賈汪貼吧內只有一條關於“乾部財產公示”的帖子,且回復者寥寥。“牆內開花牆外香”,賈汪的這一舉措迅速成為全國關注熱點,評論文章迭次而生,其中很多人稱贊“改革破冰”,亦有人質疑為“疑似述廉”。
記者注意到,8月27日關於賈汪乾部財產公示的首篇報道中署名除媒體記者外,兩位通訊員的身份分別是賈汪的區委常委和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其實早在7月10日,徐州官方媒體就曾發表過《賈汪600餘科級乾部集體“曬”工作和生活》的新聞稿件,卻未曾引發大面積反響。只是此次,各方媒體的追進讓賈汪官方始料未及,“官員虛報個人信息、官方表示無力核查……”等新聞細節亦被放大化處理。至本報記者前往采訪時,賈汪區委宣傳部解釋說:“請過段時間再來。”
另外一個相契合的細節是,在外界反響如此巨大的情況下,賈汪電視臺有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這個新聞,我們沒有進行報道”。而其官方主辦的《賈汪日報》近期亦無相關報道。
在“賈汪勤廉評價系統”網站上,記者看到,8月28日所轉載的新聞報道並綴加多篇“支持”的評論文章,至31日已悄然撤下。如此等細節,盡皆看出當地力圖對此的淡化處理意圖。區委書記推“曬官”沒有一把手的首肯,肯定是無果的。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視地方已經長期形成的政治土壤。
我省基層某縣一位紀委乾部對賈汪之舉持認同態度,認為這種當地所稱的“自清式”監督方式首先是對乾部監督體制的突破。她告訴記者:“對於基層縣(市、區)來說,這種改革實踐方式直接體現了當地一把手的意志。沒有一把手的首肯,肯定是無果的。”
“要公示就一視同仁,要上網就上外網,要公開就徹底公開。或許,還能為全國官員家庭財產公示制度探條路。”這是媒體轉述的賈汪區委書記吳新福的話語。
原籍山東曹縣的吳新福履歷豐富,曾任徐州市委辦公室副主任、泉山區委副書記等職。2007年2月5日,吳新福履職賈汪區長,由此展開在本地已經長達五年的主政生涯。多位政府人士評價吳新福“工作有思路”。
2011年6月30日,吳新福當選賈汪區委書記。有政府人士告訴記者,“在吳擔任區長期間,賈汪逐步進行了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地方財政收入增幅較快。”
也就在2007年前後,賈汪開始推行“公眾全程監督政務”制度,被江蘇省政府列為徐州唯一一家全省政務公開聯系點。
本報記者發現,這幾年賈汪對於乾部的“緊箍咒”越來越緊。2011年,規定對新提拔乾部必須先過“行賄行為查詢”;2011年12月26日,元旦前幾天,一則消息更是震動官場,當地下發了《關於領導乾部“曬權力”的實施意見(試行)》,其中就明確規定“在不涉及個人隱私的情況下,曬領導乾部簡歷、工作照片、勤廉座右銘,曬聯系方式(辦公電話、手機、電子郵箱)”。“這就是針對乾部財產信息公開的規范性文件。”有政府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顯然醞釀良久,只是當時針對此項的規定是“可在機關內部公開”,最終能夠推向社會,顯然是更為主動的選擇。也就在這份《實施意見》裡,提出建立完善“勤廉評價系統”。
其實,“賈汪勤廉評價系統”在當年12月5日已經開通。網站的一位設計者告訴記者:“當時是紀委委托我們公司所建,只能說耗時良久。”
記者了解到,“勤廉評價系統”啟動時,當地除了“請”到徐州市委常委、紀委書記陳志揚外,吳新福還帶著四套班子“高規格”出席啟動現場。有人士告訴記者:“之後,外地有政府部門來賈汪考察勤廉評價系統,吳新福一般都會到場參加,足見他對這個系統的重視。”
紫莊鎮紀委書記閆傑對本報記者回憶,“(公布個人收入住房)宣傳發動歷時有兩個月時間,也通知會對外公開。2012年初,要求單位乾部在勤廉評價系統裡自己填寫崗位職責、廉政職責、工作進度等,其中在廉潔自律板塊要求填寫個人、配偶收入和住房情況。”
如此一個系統,就把一群人聯系在了一起。
被“過濾”的信息在當下尚無社會誠信體系和信息統計體系下,官員只得自行填報個人信息,而這只能是被“過濾”的信息其實,閆傑所在的紫莊鎮是此次乾部公示個人信息中較為規范的單位,閆傑的公示內容如下:“個人年收入5萬元,配偶李為英,大吳中學教師,年收入4.9萬元,長子閆博聞,小學生,住房在鼓樓區風尚自由城。”
該鎮4名正科、9名副科,不僅公示了自己的收入,還公示了配偶收入,這在其他的鄉鎮和部門中並不多見,甚至紀委乾部也沒這樣公示。對此閆傑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只是按照上面的規定辦。”
有政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公示個人信息,只能是一個要求,而無法成為固化的詳細規定,否則阻力會更大。”閆傑也向記者吐露,“當時(要求)傳達時,的確有乾部起初認為是侵犯了個人的隱私。”
剛在鄉鎮入職不久的鄭明,就對記者說:“乾部填報的公示信息,除了姓名不一樣外,其他的信息基本類同。”記者注意到,相當比例的乾部都是簡單的“月均收入5000元、住房一套,位於××地”。此前,賈汪區委常委、紀委書記張秋月也說,隱瞞或偷工減料的申報確實存在。
有評論人士認為:“拋開乾部財產公示的積極試點效應,從其公示的方式看,理想的乾部財產公示制度,應該是由第三方進行調查後公示,而非自行填寫,這樣很多信息自身就會過濾掉,真實性無法獲得保障,外部監督更難進行。現在科級乾部進行財產公示,那縣處級乾部是否也應納入時間表。”
還有人士關注在尚無制度層面的條條框框下,財產公示背後的調查程序應該由何方履行、如何履行。“總不能讓官員自己說自己清白吧。”
記者發現,“賈汪勤廉評價”系統還包含廉政紅黃藍三色預警提醒、公眾舉報中心等板塊,可謂是系統性的反腐系統,但在當下卻並不為人所關注。相較而言,乾部財產公示並非主要內容。
當地“官員群體”生態官員的配偶多在哪裡就職?月均五六千元的收入為何引得外界非議?數以百計的公示材料,成了窺視當地整個官員群體生活的顯微鏡在賈汪爆出“乾部公示財產”的新聞次日,“半數乾部月薪5000元”的分析性報道,讓不少人有種很直觀的感覺,“收入挺高”。
如賈汪區法院副院長高玲等該院8名科級乾部,均在月收入上公示為5000元。
記者查閱2011年賈汪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當年賈汪全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3362元,其科級乾部的收入的確幾乎達到平均工資2倍。相比照的是,同年我省德州市夏津縣2011年該縣在崗職工工資總額平均24606元;濟南市歷下區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3102。
當地一位媒體人士告訴本報記者:“目前當地實行的是陽光工資,所有的工資收入都可從網上查到。”
數以百計的乾部家庭材料,也讓他們生活的一些側面顯現。有人就發現,“這些科級乾部的配偶有相當比例的為中小學老師或者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這兩個群體,成了乾部的最愛。”
記者從鄉鎮政府、執法部門以及黨群機構裡分別調取了132人的公示材料進行了分析,扣除材料不全及退休的30餘人,配偶為中小學教師的總計28人,配偶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達到46人。紫莊鎮13名科級乾部中,5人配偶為中小學教師。
從公示的材料看,一個家庭均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也個別存在。
最新的一個消息是,有媒體逐一統計了“勤廉評價”系統公布的科級乾部“家底”,只查到了475名乾部的公示材料,其中有近50名乾部完全沒有公布任何財產信息。賈汪,仍在跟一個系統糾纏。(注:應采訪要求,鄭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