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這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中國經濟減輕了對外需的依賴,增強內生動力,努力實現創新驅動。
這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百姓,資源環境更好得到保護,發展的可持續性不斷增強。
十年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爲全國上下的高度共識和積極實踐,體現了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定決心,爲實現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擴大內需成爲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通過改善民生和推動改革增強經濟內生動力
當前,歐債危機進一步深化,世界經濟復甦乏力,然而小家電企業深圳艾美特電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蔡正富卻頗爲淡定,不像國際金融危機剛爆發時心裏沒底。今年前七個月,雖然他們出口只同比增長了3.6%,但內銷增長達11%,拉動整個銷售收入增速達9%。
“‘內外兼修’是企業的理性選擇。你以前沒做內需市場,那今天一定要做,不然一定後悔。”蔡正富回顧艾美特過去幾年從只做外貿轉爲內外貿並舉的歷程,深有感觸。
正是擴大內需政策和經濟形勢變化,促成了艾美特的巨大轉變,更使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下降,得以在低迷的世界經濟環境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
“作爲一個大國,經濟發展必須以內需爲根基。國際金融危機使大家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驚濤駭浪,2008年11月,中央果斷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從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再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以及隨後在全國推廣的家電、汽車下鄉,擴大投資、提振消費雙管齊下,使中國經濟迅速在2009年實現了“V”形反轉。
中國經濟發展的驅動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根據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外貿依存度從2006年67%降至去年的50.1%;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83.9%升至104.1%。
“內需的強勁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極爲關鍵的作用。”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國際金融危機仍未結束,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很多新問題。如何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資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特別是如何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仍是重大課題。
“擴大內需正從應急式的政策性刺激,轉向強化內生動力的制度安排。”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羣指出。
日前,有關部委出臺42項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實施細則。北京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會長、時代集團總裁王小蘭認爲,爲各種所有制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要求推動壟斷行業改革,以市場化方式配置資源,要朝着這個方向做長期努力。
投資要優化結構,消費該怎樣持久提振?在總結十年來中國發展新特點時,很多專家都談到了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投入力度空前。例如,2003年全國醫保覆蓋面僅15%左右,而去年底超過了95%。這不僅是以人爲本的內在要求,而且是消除後顧之憂、提振消費的先決條件。
消費是中國經濟最大潛力所在。姚景源認爲,擴大消費根本上要靠收入分配改革和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增加百姓收入,消除後顧之憂。“只要13億多中國人有錢花、敢花錢,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是不可限量的。”
節能減排成爲強有力抓手,努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最近從湖南長株潭地區調研回來,那裏的鉅變讓他振奮。
作爲長沙、株洲、湘潭地區兩型社會建設方案組組長,他五年前第一次來到株洲清水塘工業區的重金屬廠,煙囪林立,氣味刺鼻,五顏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而這次再去,污水處理廠早已運轉起來,湘江兩岸正大規模推進森林公園建設。
作爲國家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肩負科學發展先行先試的重任,共計關停污染企業1017家,重金屬排放削減率達一半以上,單位GDP能耗下降超過三成。曾“黑乎乎、灰濛濛”的株洲,炸掉了200多根菸囪,從全國十大污染城市轉變爲國家級園林城市,顯得“綠油油、水靈靈”。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是宏大主題,一定要有強有力的抓手。節能減排不僅可以破解日益突出的資源環境瓶頸,而且順應了人民羣衆的願望和要求。”遲福林點評道。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求把經濟結構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轉向依靠一、二、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而節能減排就是牽動這一轉變的“牛鼻子”。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特別是從2003年開始,各地頻繁遭遇拉閘限電,這既是經濟踏上新一輪增長週期的信號,又拉響了節能減排的警報。從這一年開始,國家大力清理整頓鋼鐵、水泥等高耗能行業。此後,一場“壯士斷腕”般的節能減排攻堅戰打響了。
勇於自我加壓,節能減排成爲硬指標。“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並建立考覈制度。這是首次把節能減排指標列入發展規劃(計劃),成爲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
“十二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增設了兩個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3.1個百分點。
經過不懈努力,2005年以來,中國單位GDP能耗下降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下降了16%和14%。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2002年的41.5%提高到去年的43.1%。
日前,中央財政又出臺了1700億元推進節能減排計劃。財政部副部長張少春指出,這有助於實現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共贏。
“中國在節能減排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資源環境透支問題的根本解決仍需要長期艱苦努力,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任重道遠。”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爲。
科技創新正成爲根本動力,在世界經濟格局大調整中抓住機遇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
7月16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簽發了中國第100萬號授權發明專利證書。
“發明專利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必須從過去的要素驅動轉變爲創新驅動,而只有保護知識產權,才能促進技術創新,提升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田力普深有感觸。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長期依賴的勞動力等低要素成本條件正在變化。日前,全球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宣佈將關閉在中國唯一一家自有工廠,引起廣泛關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最近對東部一些企業進行了調查。過去5年這些企業勞動力成本年均提高15%到20%,而勞動生產率年均只提高8%到10%。長此以往,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會受到影響。
創新驅動成爲中國經濟的迫切需求。中央制定了大力鼓勵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長遠之策,各地的企業紛紛積極行動起來。
“金融危機爆發進一步放大了產能過剩矛盾,但有技術創新作後盾,我們重點產品市場份額還有所提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國清透露了企業逆勢而上的祕訣。
技術地位決定市場地位。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擁有15名院士的科研隊伍,成爲企業發展最強大的動力。3.6萬噸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研發成功,打破了國外對耐高溫高壓大口徑厚壁特種鋼管的壟斷,給企業帶來核電用無縫鋼管大筆合同。
十年間,科技創新投入大幅增加。去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比2002年增長了5.7倍。
搶佔科技制高點,掌握髮展主動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正在進行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賽。中央反覆強調,緊緊抓住這樣的重大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0年,《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等7個重點發展方向。今年5月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出臺。
“IT產業風雲變幻,科技創新時不我待。我們企業歷史上的四次大發展,源於四次科技創新。我們把產品性能提高近10倍,成本降低80%以上,別人的產品還能有力競爭麼?對整個中國經濟而言,也是一樣的道理。”通信技術領域自主創新起家的成都邁普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花欣如是說。這家企業把每年超過10%的銷售額投入研發。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處於大調整、大變革中,國內工業化進程也正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的新階段轉變。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就取決於我們今天的抉擇。
“在這樣的關鍵時刻,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對中國未來具有決定性意義。必須堅持創新驅動,以技術進步重塑中國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更加註重綠色發展和包容性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馮飛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