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新網9月5日電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還記得電影賴家王老五(Failure to Launch)中,馬修麥康納飾演的那位年過35歲、不肯獨立自主,賴在家裏靠父母吃住的崔普嗎?像崔普這樣的“啃老族”(Boomerang Generation),在美國的社會中越來越普遍。
根據俄亥俄州立大學華裔學生錢震超(Zhenchao Qian)8月剛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在2007到2009年間年齡25歲到34歲的族羣中,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人住在父母家。如果該趨勢持續攀升,不久的將來,年齡25歲到34歲的美國人,每三個人就會有一個人住在父母家,“啃老族”正式成爲美國社會新興族羣。有趣的是,相較於過去“依賴且缺乏自主能力”的負面評價,搬回家住如今卻成爲個人精打細算規劃財務的權宜之計。
20年前,美國的年輕人一旦過18歲進入大學,美國的父母就會要小孩子自己獨立,大學畢業後搬回父母家的情況極爲少見。40歲的電子音樂家Sean Mehamn表示,在他那個年代如果上大學還住在父母家,會被同儕取笑爲“長不大的小孩”,幾乎沒有人大學畢業還搬回家住。以他自己來說,在曼哈頓上大學時,儘管父母家就在布朗士,他寧可住在學校宿舍,也不住家裏通勤,“因爲這是獨立自主的表現”。
不過,隨着時代演變,越來越多年齡25歲到34歲的年輕族羣搬回家跟父母住。錢震超在研究中指出,這個趨勢跟美國年輕人結婚年齡推延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因爲失業、薪資過低或是房價太貴等“經濟”考慮搬回家住,纔是年輕人成爲啃老族主要的原因。根據“丕優”(Pew)的研究,搬回家的啃老族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基於“經濟”考慮而搬回家住,而這些人中有78%的人表示對於回家後的生活感到滿意,77%的人表示搬回家後對未來的財務狀況感到更有信心。不過受訪者中有半數人表示,搬回家中還是得乖乖繳房租給父母,但感覺好過把錢繳給房東。而有89%表示,自己每個月都有共同承擔家中生活費用。
現在,搬回家住不再是不獨立自主的表現,反而是精打細算的個人財務規劃權宜之計。31歲的公關Andi Cooper向“Market Watch”網站表示,“現在哪位朋友告訴我要搬回父母家住,我絕對錶示贊同,自己目前也和父母住的我,真的很開心”。她說跟她一樣的30歲世代,很多人搬回家是爲了“省錢買房子”。她很多朋友因爲不願意在房市高漲的時候買房,所以爲了存錢先和父母同住,等到房市時機好再買房搬家。也有一些人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前買房,後來因爲付不起貸款、房子脫不了手,“只好搬回父母家”。她表示,搬回父母家對個人財務真的有很大幫助。
這個現象也悄悄在華人小區中蔓延。陳丹尼2009年紐約大學財金系畢業後進入雷曼兄弟工作,幾個月後就因金融海嘯被裁員,也曾因爲失業搬回賓州父母家當幾個月的“啃老族”。他說,在紐約光房租一個月就要繳1500元,沒有工作的他無法負擔,只好搬回家尋求“父母支持”。
儘管他搬回家半年後在紐約市順利找到新工作,他寧可天天來回花四個小時,從賓州搭火車進曼哈頓上班,也不要自己搬出來住,他表示,“在家可以在盡孝道的同時多享受關愛”。他的媽媽開玩笑表示,“我跟他爸巴不得他趕快交女朋友,快點搬出去住”。但事實上陳媽媽認爲,華人父母一般都很歡迎子女當“啃老族”,“華人家長普遍都比較依賴小孩的陪伴,反正都照顧他們20幾年了,也不差多出來10年”。(杜宜臻)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