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杭州9月7日電(記者方益波)在油紙傘上繪畫,撐着在雨巷走走;在王星記白紙扇上寫詩,送給某個心儀的人;還可以打造一把刻上姓名的張小泉剪刀,孝敬喜歡裁剪縫紉的長輩……
在電子化工業產品覆蓋一切的今天,這些傳統“中國製造”老手藝已經漸漸遠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在杭州,當地政府建起了主題性博物館羣落,並在運營上不斷創新,讓曾經的日用品作爲藝術作品,以一種優雅的文藝格調,重新進入現代人的生活。
“老廠房”“老字號”和“老遺產”有機結合
一根根粗原木撐起大坡頂,光線從木格子老虎窗中透射進來。這是民國時期通益公紗廠的老廠房。
有人在叮叮噹噹鍛打剪刀,火花四濺,有人在製作陶藝瓷器,有人在給油紙傘刷花,還有人糊扇子。這是“手工藝活態展示館”。廠家入駐,工藝傳人現場演示,並設12項體驗項目。記者在西湖綢傘攤位前看到,一些小朋友製作了可愛的小傘,傘頂裝飾着動漫玩偶。
在位於杭州市拱墅區的京杭大運河邊,幾座老廠房被改建成爲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中國傘博物館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等,先後在2009年和2011年對公衆免費開放。
幾十年前,這些廠房是絲織廠、倉庫等,在城市化的進程中,這些漸漸置身於市中心地段的老廠房舊址之去留成爲社會熱議焦點。政府最終決定,這都是記錄城市歷史的工業文化遺產,應“修舊如舊”,予以保護傳承。改造方案最終決定利用這些老廠房,記錄、展示在中國工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杭州出產的工藝美術品的發展歷史,實現“老廠房”“老字號”和“老遺產”的有機結合。
博物館通過現代聲光電技術展示這些已被列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魅力,並充分挖掘其文化內涵,不定期推出一系列活動,開辦的免費公益講座“工美大講堂”至今已舉行23講,參與者達1500餘人次。
博物館幫你磨剪刀
幫你磨剪刀,給你修傘,送你現場創作的剪紙……,這都是杭州的工藝美術主題博物館羣乾的事兒。
2011年“十一”長假期間,博物館推出刀剪市、扇市、傘市三大文化創意集市活動,特邀張小泉、王星記、浦江麥稈扇廠、西湖綢傘等廠家參與,現場表演製造工藝,六天時間吸引數萬人,有的人專程坐了2個小時公交車過來。磨剪刀等攤位前排隊人羣成了一條長龍,還拐了好幾個彎。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館長陶學鋒說,對非遺的保護和發展,不應侷限於經典展品的展示,還要通過“爲民服務”來弘揚文化,改變高高在上的陽春白雪姿態,走“草根範兒”,成爲“沒有圍牆的博物館”、“老百姓自己的博物館”。
保護傳統光靠懷舊是不夠的。傳統手工藝正在年輕人中營造出“小清新”情趣。博物館羣與27所中小學、10所高校建立了長期共建關係。博物館被列入杭州市“第二課堂”,館中開設面向中小學生的工藝坊,“流動的博物館”深入社區、學校,還推出“博物館尋寶之旅”,舉辦一系列專題講座和“紙剪傳奇”“傘行天下”等主題性展覽,每週舉辦剪紙培訓班。“2011年張小泉杯少兒創意剪紙大賽”開展了60餘場次活動,吸引全市8000多名小朋友參與。
據統計,2011年博物館爲青少年創新開發出動手體驗、技能提升等常設項目29個,舉辦主題活動153場次,共接待未成年人和學生近四十萬人次。
在“活起來”的基礎上還能“火起來”
“你是手工達人嗎?”看上去很“酷”的“手工達人”特色青少年夏令營,政府出資出政策扶助的“國大師帶徒”計劃,虛擬博物館全面上線運行……,杭州工美博物館羣今年推出一系列思路新、形式新的活動,致力於讓博物館“活起來”的基礎上還能“火起來”。
專家指出,“活態傳承”是對遺產最好的保護。杭州的工藝美術博物館羣從規劃設計始就特別注重處理好平民化與專業化之間的關係,在參與性、娛樂性、表演性上下工夫,因此深受百姓喜愛;同時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產,與相關行業企業從籌建、藏品徵集到建成運營都密切合作,不斷深化研究,致力成爲行業發展的智囊和創意源泉,形成文化和產業良性互動。
據統計,開館至今,博物館羣已接待觀衆約420萬人次,最新的遊客參觀滿意率達98.8%。來自甘肅的遊客王樂對記者感嘆說,在這裏可以看到,咱們“中國製造”的手藝,在歷史上也曾是多麼精細、雅緻、講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