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私家銀行
羊城晚報訊據《現代快報》消息,臨近中秋、國慶長假,最近銀行的理財產品開始紮堆亮相。不過,有市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少銀行推出的1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竟然超過了3個月的產品收益,年化收益率能超過4%。但是在高收益的背後,『資金募集期』、『資金到賬日』很有可能會攤薄理財產品的實際收益率,而國慶長假幾天甚至還可能遭遇零收益。
小心理財產品遭遇長假零利息
以一銀行發行的33天期限的理財產品為例,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不過,按照合同規定,這款產品到期日為9月29日,但理財產品資金至少也得次日到賬,而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從9月30日開始,該產品的實際到賬日最早也要到10月8日。業內人士稱,根據『理財收益及理財本金在投資到期日與資金實際到賬日之間不計利息』,33天年化收益率4.2%和8天的『0利息』綜合計算,實際收益只有3.38%左右。
募集期『攤薄』實際收益率
如果客戶買到了一款收益率高達4.5%的1個月期銀行理財產品,但這4.5%的收益率可能是『注水』的。長短不一的『資金募集期』則是收益率注水的元凶。
以一銀行發行的35天人民幣理財產品為例,到期年化收益率高達4.5%。但是其募集期有7天時間,為了搶購到理財產品有限的額度,客戶往往在募集期第一天就把資金打進去,那麼35天的產品實際上變成42天產品。該產品說明書中表示收益計算方式為:收益=本金×到期年化收益率×實際理財天數/365。考慮到投資者的資金實際上有7天時間是處於活期存款狀態,計算之後,客戶甲的實際年化收益率為3.8%,比4.5%的年化收益率『縮水』了0.7個百分點。此外,在產品期滿後,本金收益的返還也需要花上一定時間。也就是說,實際收益會進一步被『攤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