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已略黃公祠的實景圖
已略黃公祠的虛擬圖
網上360度游覽已略黃公祠。
網上360度游覽已略黃公祠。
網上360度游覽已略黃公祠。
網上360度游覽已略黃公祠。
虛擬紫禁城的場景
雖然地球上現在或許已經沒有太多人類足跡未曾抵達過的地方,但對於每個人來說,由於時間精力的限制,要做到真正的環游全球仍是不可能的。基於計算機技術的虛擬風景應運而生。很多這一類的項目都野心勃勃地宣稱,希望能夠讓觀眾足不出戶地欣賞到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的魅力,但就現在的技術水平來說,在網絡上的『游覽』體驗是否能夠代替親身的體驗?在虛擬世界中的游覽和現實世界中的游覽究竟有著怎樣的差異?這些投入巨資的項目,到底有沒有實在的意義?
文/記者卜松竹
多媒體游覽
讓逛博物館很自由
博物館專家指出,真實場景的虛擬漫游的目的在於讓游客足不出戶地游歷世界各地的名勝和風光。這一潮流興起於上世紀90年代中期:1994年起,大英博物館就有計劃地建立多媒體館藏數據庫;1995年,盧浮宮也開放了面向公眾的官方網站。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網絡上的游館體驗也越來越向著立體化、仿真化、互動化的方向發展。
目前中國國內最著名的虛擬博物館項目應當算是莫高窟的數字化項目。根據記者的實際體驗,『游人』可以在一個洞窟中隨意走動,細細觀覽,可以『跳』到洞窟頂上去看實際游洞時在地上看不到的壁畫細節,也可以繞到現實中被欄杆圍繞的佛像背後,甚至把眼睛貼到『畫中人』的臉上,仔細觀察古代畫家的用筆、用色的微妙之處。
在一座通常不對外開放的唐代『特窟』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真實的洞窟裡看壁畫和佛像是一項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因為真的是大氣也不敢出,噴嚏也不敢打。看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想要摸摸碰碰自然是更加不允許的。她指著門廊壁畫中一個人物的臉蛋說:『這兒本來是紅顏色,現在啥顏色?沒顏色。主要是摸掉的。』因此游客進洞,不允許停留太久,常常是沒怎麼看過癮就不得不出來了。從這點兒上說,在網上逛莫高窟比實際的體驗要全面、詳盡得多。網上不會有其他讀者跟你搶最佳位置,不會因為洞窟中燈光的微弱而看不清,當然也沒人說不能拍照。
網上游『已略黃公祠』只可『遠觀』不可『褻玩』
打開廣東省博物館官方網站,在首頁上可以看到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已略黃公祠』的『虛擬漫游』項目。鼠標點入之後,就來到了這座位於潮州古城義安路鐵巷頭的著名文化遺產的『門前』。轉動鼠標,可以在大門前360度地轉上幾轉,周圍牆上掛著的治安提醒,電線杆上密匝的電線,小巷中的行人,大門的裝飾,匾額的題字,都可以看得請清楚楚。按照旁邊小窗口中設計好的游覽線路點一步步點擊,便可以從大門口一步步地進入第一進、第二進建築。走過門樓,進入前廳,過前進屏門,可見祠堂中央的天井和其內種植的花草。潮汕建築的天井通常不大,但布置得精巧雅致,營造出一種優雅恬靜的環境。作為廣東潮汕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之一,『穿行』於這座550平方米的建築之中,感受層層疊疊的房屋中靜謐深沈的美感,細細品味建築構件上圓雕、沈雕、浮雕、鏤雕等精工細刻,是一種別樣的感受。
與記者在祠堂中的實地行走體驗相比,已略黃公祠的虛擬漫游,雖然可以在各個方向上實現360度的旋轉,但在精度上還是略感不足。牆上告示中稍小的字,放大後就有些看不清。同樣,建築物的細節也是只適合『遠觀』而不大適合『褻玩』。同時,由於下載數據量的關系,在網速不夠的情況下,要流暢地在祠堂中『走一圈』還需要一定的耐心。
在網上同樣可以找到『華山』、『湖南省博物館』、『上海科技館』等文博單位或者自然景點的虛擬漫游。嘗試之後便可以發現,這些體驗項目,在『游人』行動的自由度上仍讓人感到不過癮。基本上仍是以一個觀看單元——一個展廳、小山頭、岔路口等的中間點或者中間線為基准點。在這個點上,『游人』大可以轉動腦袋,前後左右地看個清楚,但是如果對某件展品或者某個角落比較感興趣,想『移步』過去或是把鼻子湊近點兒,就有點兒困難。總體感覺,仿佛是在一條鋪就的軌道上行走。而且不同的觀看單元之間,也往往不能『推門而入』,需要借助旁邊小圖的幫助。從這點上來說,距離真實的觀賞體驗就差很遠了。
『角色扮演式』穿越紫禁城
而號稱是『中國第一個在互聯網上展現重要歷史文化景點的虛擬世界』的『虛擬紫禁城』項目則是另外一種類型。它更像一個游戲。在前面幾種虛擬漫游體驗中,都是以游人的『第一視角』實現的。攝像機的鏡頭代替了人類的眼睛,藝術機構或者自然景區中,是幾乎見不著人的冷清世界。沒有了盧浮宮、大英博物館中人聲有意壓低卻仍顯嘈雜的嚅嚅之聲,沒有了擁擠的人流,總也空不下來的休息位,但也沒了同行游客的一顰一笑,輕聲慢語,沒了面對海量藏品時無知無畏的胡言胡語和瞎猜瞎想。『虛擬紫禁城』之類的項目,『游人』可以在其中選擇一個角色,比如宮女、官員之類,可以在已經設定的數條線路中隨便亂走。這個由數字建構的『紫禁城』中,你扮演的角色可以和在宮中游蕩的各色人等對話交流,也可以進入各間房間,觀賞內部陳設,以及精彩展品。可以在跟人的『侃大山』中了解到紫禁城和清朝的歷史細節、人物軼事。這裡面能看到皇帝批奏章、吃飯,太監們逗蛐蛐,武士們練射箭等,可以在旁邊喝彩起哄,也可以與他們一較高下。這種『穿越劇』在現實中是不會上演的。
但是同樣地,這類虛擬漫游項目也仍有解析精度的問題。從使用來看,將它們用來設計實際游覽的路線還是比較有用的。
探討:虛擬游真能代替『行萬裡路』嗎?
如今的虛擬技術不但可以帶我們瀏覽名山大川,也可以帶我們觀賞名畫古玩。但是面對網絡虛擬游,我們是不是便可以不再『行萬裡路』了?
專家指出,目前很多文化遺產或者名勝古跡的項目采用的是利用高精度的攝影設備連續掃描周圍空間的真實圖像,之後將一系列經過調整的圖像拼接起來,最終造成觀眾眼中看到的全視野、360度全方位環視漫游的效果。這種方法在展現真實景觀時有方便快捷的優點,但對精度的要求很高。
而目前虛擬漫游最大的難點在於虛擬場景的逼真度和實時性之間的矛盾。通過游覽網上各種虛擬場景可以發現,由於這種漫游能夠看到的景象離觀者很近,稍有失真『游人』便會看出來,感覺不過癮。在另一些精度很高的虛擬場景中,雖然可以對藝術品的細部裝飾、展品的文字說明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但在轉換場景時常常會感到畫面上出現模糊現象,移動得過快,還會感到頭暈目眩。
另一個問題是,目前許多虛擬景觀在轉換場景時都顯得相當突兀,根本不會讓人有『游覽』的感覺,與實際游覽相比,應當說還是天差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