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石山區不相信眼淚”
楊可書黑黑的,個子不高,臉上總是掛着笑容,他的朋友經常叫他的暱稱“楊可”,不少人一再跟記者強調“這是一個陽光般的大男孩,有着動人的質樸”。
劉榜明曾是凌雲縣一家摩托車行的修車手,由於楊可書常來修他的破摩托車,彼此成了好朋友。在他看來,“楊可”是他這輩子最佩服的人,也是一個“只會看到這個世界的好的人。”
劉榜明告訴記者,2009年,曾有一個原本答應捐助幾個學生的捐助人“無端懷疑楊可剋扣了他的錢”,因此臨時變卦決定不再繼續捐助。開學在即,“爲了不讓孩子們失望”,楊可書咬着牙用自己的工資墊上了孩子們的學費,“自己吃了兩個月的泡麪,實在受不了了,就到朋友家裏蹭飯吃。”好在,捐助人最後發現,楊可書不僅沒有扣錢,所訂給孩子們的書包反而比他自己訂的還便宜,不僅決定繼續捐助幾個孩子,還託楊可書幫他尋找線索,“要捐助一座小學”,楊可書才擺脫了窘境。
楊可書的頭上,至今還有一條三四釐米長的傷疤,那是2006年他去一個瑤寨家訪的時候,摸黑下山的時候留下的。
“當時下着大雨,玉米稈扎的火把也被澆滅了,前不着村後不着店,我一個人躺着亂石裏,頭上滿是血,特別特別想哭,覺得自己要死了。”至今想起來,楊可書依舊覺得後怕。幸好兩個瑤胞路過,救了他一命。
“受了那麼多委屈,吃了那麼多苦,後悔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楊可書說:“也有想哭的時候,但是大石山區不相信眼淚,哭是沒有用的。過去了,就不害怕了。”
愛是磁鐵,不會孤獨
楊可書今年31歲,在瑤寨已經算是“大齡青年”,但依然單身。
他曾經有過一個城裏的女朋友,女孩還曾到鄉下來陪過他一段時間。“我們甚至計劃過,在凌雲縣城開一家旅館,把家安下來。”楊可書說。
可惜那註定只是一段往事。由於楊可書遲遲不回城,女孩最後還是走了。提起過去,愛笑的楊可書的眼神黯淡了一下,慢慢地說:“她成家了,我們聯繫不多,但是她還是資助了我教的兩個孩子……都過去了。”
不過,楊可書覺得,自己雖然沒能收穫愛情,卻並不孤獨。事實上,由於楊可書的熱心,如今的他幾乎是“朋友遍全國”,戶外網站中“楊可”這個暱稱,早就成了每個前來凌雲的“驢友”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少熱心公益的網友都和他成了莫逆之交。
在深圳從事餐飲行業的徐沛君女士就是2009年看到相關網帖前往凌雲考察公益的時候認識楊可書的,如今已經是楊可書重要的項目捐助人。在她看來,“楊可是一塊很大的愛的磁鐵”,“會把所有有愛心的人吸引在一起”。她告訴記者,“楊可”做公益的真心和耐心打動了她和深圳的一些企業家朋友,讓人覺得,“把善款交給楊老師,很放心。”
不過,楊可書依舊期待一份平凡的愛情,“我希望有一天,有一個人理解我做的一切。但在這之前,我願意一個人走。”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