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圖/李宏宇
終身制終歸是缺少競爭與活力的機制,容易讓人懈怠與慵懶。破除教師終身制,讓教師樹立危機意識,敦促其改進和提高職業素質,從著眼於老師管理體制層面來看,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不過,教育資格不過只是撬動教師管理的一根杠杆,需要找到支點纔能發揮作用。教育資格可以改為五年一次,但是誰來考核、誰來認定,按什麼標准來認定,退出的教師如何處理等等,是制度設計的關鍵所在。比如,在教育領域教師聘任與職稱評定,利益尋租的現象並不鮮見。
同樣的,教育資格不再終身制,意味著更為嚴厲的利益衝突,如若成為教育部門一家的管理,一方面可能屈於教師需求的現實,無原則地妥協與退讓,另一方面可能基於私利的考慮,出現利益的尋租。與此同時,涉及改革的社會保障,如養老保險、醫保,如何與退出機制中有效對接,恐怕這是比資格更重要的因素,也是制約破除資格終身制的利益瓶頸。
教育資格終身制是『破』與『立』的命題,毀掉一個規則不難,但要『破』而能『立』,建立一個新規則,則需要更多的智慧。所以,破除教育資格終身制,看點並不在於『五年注冊一次』的作法,而在如何通過這一作法,看到教師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看到教師隊伍有一個優勝劣汰的良好環境,以人為本的教育能夠從中受益。
一方面,要細化注冊考核的標准與細則,完善不同教師、不同年齡的不同設置,確保合理,具有普適性;另一方面,要細化注冊考核的方式與方法,建立考核、注冊、監督環節分離、相互制約的素質評定機制,比如,考核宜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進行,並引入家長參與考核,確保考核評定的公平公正。此外,還要完善師資力量建設、教師退出待遇等配套政策,切割利益制肘的相關因素。房清江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