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昊
公益吧
很多業內人士在交替使用“公益”和“慈善”這兩個概念的時候,多少都會感覺有點繞:說它們不是一回事吧,但明明秉持這兩個概念的人都在一個圈子,做的事情也差不多;說它們是一回事吧,但總會有些東西,比如環保公益等,很難歸結到傳統慈善的概念中。
有學者從中文詞源尋找它們的不同。認爲慈善包含兩個方面:“慈”是心理層面,“善”是行爲層面;而公益則更多強調行爲層面的東西。這樣解讀只着眼字面,與現實情況相去甚遠———現代公益事實上比以往單純強調樂善好施的慈善更強調價值觀的認同。
也有學者將慈善認爲是傳統社會的人幫人,而公益則是現代社會爲公共利益的服務。很多圈內實踐慈善多年的前輩,一些學者,包括馮侖這樣的公益“實踐理論家”,都持這種觀點。對這樣的認識,我是部分贊同。
中國古代社會是有着慈善傳統的,善堂賙濟、寺廟放糧、朝廷開賑。而在西方的歷史上,慈善也是表現爲比較直接的對他人的幫助,如濟困濟貧、救護災民、捐款助學、扶養孤寡等。這樣的慈善當然與現代的、以公民社會和公益組織爲主體的公益事業有很大不同。其中助人者和受助者非常明確,他們的關係也是簡單而直接的。但這種慈善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涉及到社會生態的改造。
舉個例子:如果是慈善意義上的助學,則體現爲捐款興建希望小學、支教助教、直接捐款等。但公益行動者的想法不限於此。鄧飛在2011年發起“免費午餐”,目的並不僅是發動網友捐款,而是通過政策倡導,試圖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套幫助中小學生營養改善的系統,促進國家責任的承擔。願望成真,國務院最終迴應,撥款160億元來進行全面的中小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很明顯,這個結果更有根本性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如果把慈善看作是一種直接的助人行爲的話,那麼所謂公益,則是強調以某種價值觀爲導向、以改變社會生態爲目標,並服務於公共利益的志願精神和志願行爲。這種志願行爲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依託於公民組織而進行的。
我更願意將公益看做是慈善的現代社會2.0版。沒有歷史悠久的慈善傳統,所謂現代公益無從談起。在現代社會使用公益這一概念也不可避免地蘊含着慈善的特性,公益實際上可以被認爲是包含“慈善”這一概念的,就如同電腦軟件的新版本是包含着舊版本的功能一樣。(作者系華南師範大學副教授、中山大學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祕書長)
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