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根據我國人民防空法等有關規定,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本市將於今天上午11時35分至12時03分,在除浦東和虹橋國際機場地區外的全市範圍內組織防空警報試鳴。試鳴期間,17個區縣215個街道鎮(含工業園區)的1917個居民小區和332所學校超過70萬人將參加防空防災演練,規模爲歷年之最。
按照要求,警報試鳴期間,不參加演練的市民可注意聽辨各種警報信號,瞭解和熟悉具體聲音細節及其所表達的含義,以備“不時之需”,但不必採取任何行動。如果真遇到戰時防空警報響起,市民們應如何應對?上海市民防辦公室巡視員、防空防災專家王滬鷹表示,根據經驗,戰爭爆發前一般都會有預兆,常見爲相關政治和外交事務的開展與斡旋。因此,現實環境中,居民往往先已知曉戰爭發生,此後纔可能遇到防空警報鳴響的情況。王滬鷹表示,聽到警報信號後,應保持鎮靜,先聽辨出鳴放的是哪種警報信號,然後再採取相應措施。
預先警報(鳴36秒、停24秒,反覆3遍)表示敵方即將對城市進行空襲。此時應立即切斷電源火源,迅速進入民防工程或指定隱蔽地域。公共場所的人員和車輛,應聽從指揮,迅速到指定地點隱蔽。
空襲警報(鳴6秒、停6秒,反覆15遍)表示敵方已經開始或者馬上將進行攻擊。除必須堅守崗位的工作者外,其他所有人員應立即就近進入民防工程掩蔽。如情況緊急無法進入民防工程,要就近利用地形進行隱蔽。
解除警報(長鳴3分鐘)意味着危險已經解除。市民可返回家中或工作崗位。
專家指出,作爲非參戰人員,普通市民在戰爭中最需要做的,就是自我保護和維護秩序。此時,尋找有效躲避場所和保護物便成爲首要行動準則。“有民防工程的,應第一時間有序進入。沒有民防工程的,可以選擇其他空間,比如地下商場、地鐵車站和車輛已經停運的隧道內進行躲避。如果實在沒有地下設施,還可以選擇樹林或樹蔭等上方有遮蔽物的地方暫時避難。”王滬鷹強調,橋樑和高架道路等儘管也對下方有遮擋作用,但因其本身極易成爲被襲目標,絕非安全的藏身之地。而身處行駛中車輛上的人員,也應當迅速停泊到平地上,下車後就近尋找避難場所。
目前,本市已設立比較健全的民防工程指引標誌體系。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可自行尋找城市中印有“民防工程”字樣和方向指示的標牌。而各街道鎮和居委會也已準備了詳盡的緊急疏散和避難安置預案。“本市已基本做到了全覆蓋,具體到戰時遭遇敵方空襲,各家各戶應該前往何處掩蔽都有預案。這些信息不是機密,只是未到臨戰,暫不公佈而已,市民平時也可以向居委會工作人員詢問。”
本市於2007年9月15日舉行了建國以來首次在上海臨海的幾個區縣同時開展的防空警報試鳴,此後每年進行。自2008年起擴大到全市範圍,時間定爲每年全民國防教育日(9月份的第三個週六),2010年因世博會而暫停一次。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