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對成長股投資者而言,成長的邏輯正確與否,不在於多麼深奧的投資理論和商業分析,而只在於最後表現出來的財務數據,這纔是這些邏輯唯一的判斷標準。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政府主導的經濟刺激計劃對經濟發展的軌跡及其結構變遷均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這個過程中演繹出了很多中國特色的成長故事。很多股票的投資機會也都是隨着時間的演繹和數據的不斷涌現逐漸清晰起來。相反,如果停留於之前的很多所謂的價值觀,則可能四處碰壁。人們經常被其中的個別成功案例所感染,很容易做出一個自認爲非常有價值的決策。即使股價始終得不到反映,公司盈利也變化不大,很多人仍然堅信隨着時間的推移,公司價值終會得到市場認同。但由於目前基本上都屬於被動的財務投資者,無法直接改變公司治理和基本面,這種被動的投資往往成效不高。
人們力爭能夠前瞻性地預判事物演變趨勢,但更多的趨勢有其自身的形成路徑。更早地意識到這種路徑,更多地尊重和理解這種路徑,往往能夠形成有效的投資。相反,如果一味主觀地設想一種路徑,並不顧實際情況地固執,往往造成嚴重的虧損。
因此,在把握大的投資邏輯的基礎上,尊重數據預示的發展趨勢,並在投資中加以利用,有望更好地做投資。匯添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