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張家灣會議,1927年9月毛澤東在此召集會議,商討秋收起義的具體部署
-領導秋收起義時的毛澤東
◆金一南金一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將軍銜,博士生導師。繼《苦難輝煌》後,他又黨史開講,《浴血榮光》以大視角解讀中共第一代領袖人物的命運沈浮,從理論高度重新還原和探究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和故事。本報選摘部分內容。
毛澤東的艱難選擇
陳獨秀、李立三的選擇,都想使中國共產黨獨立於共產國際,走一條中國的道路,都沒有搞成,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搞成了?這裡面最大的一個區別在於,陳獨秀和李立三在指導方針上脫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尤其是李立三表現得更為嚴重,而緊密聯系中國革命實際這一點恰恰是毛澤東最擅長的。
毛澤東在選擇方針路線的時候,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牢牢根植於腳下的土地。他沒有到莫斯科去學習。他是從井岡山和江西蘇區這塊紅土地上成長起來的。
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之後組織了秋收起義,秋收起義原定的方向是打長沙。毛澤東一看這個隊伍的實力,根本打不了長沙,就放棄了打長沙計劃,帶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
為此,毛澤東受到了撤銷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處分。
毛澤東是在八七會議中被增補為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剛剛開始進入中央的核心層就被撤職,撤職原因是:讓你組織秋收起義主要是攻長沙,把長沙打下來。你沒有打長沙,卻帶著隊伍上了井岡山,屬於右傾逃跑。
現在我們看上井岡山這件事。就當時中國革命的現狀,毛澤東上井岡山恰恰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極其符合中國實際的道路,但是這個開端沒有任何人褒獎,得到的反而是最嚴厲的處分。這也再次說明了我們中國革命道路選擇之艱難和中國領袖成長之艱難。
那麼,毛澤東在這塊紅色土地搞了什麼呢?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這樣一條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這條正確道路,在今天很多理論概括中,紅色根據地、革命政權的廣泛建立,在政治上開闢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獨特的理論領域,而且軍事上建立了中國共產黨自己的武裝力量工農紅軍。
但是我覺得有一點講得不夠,正因為在廣大的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廣泛的農村根據地,我們黨纔在經濟上完全擺脫了對共產國際的依賴,擺脫了曾經一直束縛著陳獨秀、李立三的經濟繩索,讓中國革命在一定范圍內能夠真正獨立,這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
中央蘇區也好,地方蘇區也好,都實行了打土豪、分田地這種政策,既是紅色政權政治運動的基礎,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經濟獨立的基礎。在中國共產黨人最為困難的土地革命時期,我們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人人皆知。而中央蘇區、鄂豫皖蘇區派人一趟一趟給上海的黨中央送經費、送黃金,我們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呢?
今天我們還有不少人以為上海中央經費主要來源於蘇聯。當然,共產國際是提供了一些經費,但是從中央蘇區、鄂豫皖蘇區、湘鄂蘇區等各個蘇區建立之後,蘇區的財政全部自給自足,蘇區不需要共產國際的經濟支持,蘇區有獨立的工商稅收,有獨立的田稅。
蘇區在這個基礎上已經完全擁有了政權獨立運作的模式。
紅色首腦最先在發達的上海租界建立,在共產國際、蘇俄的幫助下建立。紅色政權最終在貧困落後的山區、邊區紮根,這可以看做是中國革命一個非常大的特征。
如果當年紅色首腦不集中在現代化的大城市,我們黨不可能獲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樣最先進的思想體系,而且也不會收獲後來眾多的精英的領導;如果紅色武裝不分散到最貧困落後的邊區、山區,也就不可能得到充足的給養和頑強的戰士。
所以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纔講到毛澤東道路的珍貴。毛澤東道路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完全自己獨立自主地開展武裝斗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一條道路。
這條道路給我們揭示了什麼呢?其實今天來看也是我們必須珍視的:中國革命不但要獨立於敵人,而且要獨立於友人。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為何處於生死攸關時刻
在毛澤東同志一生之中,有三個9月9日深深地嵌入他的生命。
一個同樣的日子三次嵌入他的生命,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這是不多見的。
毛澤東的第一個9月9日是1927年9月9日。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就在這一天,毛澤東第一次實踐他在1927年8月的八七會議上提出的『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理論,而就在這一天,他被清鄉隊抓住了。當時他是與一個叫潘心源的戰友在返回瀏陽的途中,被清鄉隊抓住的。
潘心源的身份不明,清鄉隊一時還搞不清楚他的身份,主要把毛澤東綁起來了,要押送到團防局去處死。
如果這時事情不出現轉機,我們可以想見,最後集建黨、建軍、建國於一身,後來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勝了蔣介石的800萬軍隊的毛澤東,當年就栽在民團的清鄉隊手裡了。
1936年斯諾到延安訪問,毛澤東對斯諾回憶了這一段。
他在尚未暴露身份的潘心源那裡借了幾十塊錢,打算賄賂押送的人。他說:『押解我的士兵都是普通的募兵,槍斃我對他們沒有什麼好處。』當時,毛澤東賄賂這個士兵,士兵同意釋放他,可是押解隊的隊長卻不允許。後來沒有辦法,只能伺機逃跑。
直到離民團總部大約不到兩百米的地方,毛澤東終於找到機會,突然一下子掙脫出來,掙脫了綁縛,甩開士兵,往田野裡跑。毛澤東身材比較高大,腿也比較長,跑得比較快。後面清鄉隊在追,他在前邊跑,他跑到一個高地,下面是一個水塘,周圍長了很高的草。他知道光跑是跑不脫的,一下子就跳到草叢裡面,躲了起來。士兵們追到水塘,覺得他有可能藏在這個地方,當時還強迫周圍的一些農民過來搜尋。
毛澤東後來回憶,有好多次,搜尋的人走得很近。他說,『有一兩次,我幾乎可以用手碰到他們』,情況已經驚險到這種程度。有五六次他已經決定放棄了,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認為自己一定會被再次抓住,但是不知道怎麼搞的,就是沒有被他們發現。
清鄉隊搜了幾遍,沒有發現。最後天近黃昏了,他們放棄了搜尋。毛澤東這纔從水塘邊的草叢中鑽出來,翻山越嶺,徹夜趕路。當時他沒有穿鞋,腳傷得很厲害。
幸虧在路上遇見一個農民,這個農民給毛澤東提供了住處,又帶著毛澤東到了鄰近的縣城。當時毛澤東身上只有7塊錢,他用這7塊錢,買了一雙鞋、一把雨傘和一些食物。最後,當毛澤東到達秋收起義的農民武裝那個地方時,他的口袋裡只剩下兩個銅板了。
後來秋收起義的部隊在文家市會師之後,第一師師部副官楊立三(後來是解放軍總後勤部的領導人)看見毛澤東的腳趾潰爛了,問他怎麼回事。毛澤東回答,就是從路上跑回來給紮的。
這就是深深嵌入毛澤東生命的第一個9月9日。
這個9月9日是在革命最初爆發的時候,是在毛澤東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在播點革命火種的時候。星星之火,要掐滅它是比較簡單的;當火已成燎原之勢,再要撲滅它就幾乎不可能了。當毛澤東到陝北的時候,胡宗南佔領延安,在陝北到處圍剿,那個時候中國革命已成燎原之勢了,要抓住毛澤東是很困難的。
而在這一次,在最初播點火種的這個時候是多麼危險啊!毛澤東被人抓住,五花大綁,還要押到團防局去處決。抓他的人不是什麼主力部隊,就是一些民團、清鄉隊,就這些人,差點兒把毛澤東同志給解決了。
這是當時中國革命最為險峻的時刻。當然,這個火種沒有被撲滅,由此以後要勢成燎原就不可阻擋了。
毛澤東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毛澤東生命中的第二個難忘的9月9日,是1935年的9月9日,一、四方面軍分裂,毛澤東說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一、四方面軍的分裂有很多的原因:
當時一、四方面軍是長期分離作戰的兩個力量,會師之後雙方互相不太了解,而且雙方對各自領軍作戰方法都不太習慣,在處置的時候也都出現了一些問題。
四方面軍的同志對一方面軍的同志剛開始抱著很大的期望,最後看到一方面軍的裝備差、人數少,再加上一方面軍當時也有一些人過分地追究了四方面軍。比如說放棄鄂豫皖根據地、放棄通南巴根據地等問題,這是一、四方面軍會合時產生的一些矛盾。
任何長期分離作戰的兩支軍隊在會師之後產生矛盾,這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這個矛盾達到了分裂的地步,那麼它就不僅僅是一般的矛盾了,就達到了白熱化。這個白熱化,最初的觸動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可是最終造成這樣的分裂,可能就像毛澤東所講的那樣『張國燾是個實力派』,這是造成分裂的最大的原因。
有些著作描述一、四方面軍分裂,往往講得比較輕易,比如說『張國燾南下,走向失敗,走向黑暗;毛澤東北上,走向勝利,走向光明』。這種概括是很簡單的,而且這種概括完全沒有體現當時一、四方面軍分裂帶來的嚴重性。
張國燾帶領83000紅軍南下,毛澤東率領7000紅軍北上。看到這種嚴重的分裂,起碼當時毛澤東不會感覺到一點兒光明。毛澤東講,一、四方面軍的分裂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比1927年大革命失敗還要嚴重。
不僅僅是毛澤東,當時在紅軍總部,被張國燾裹脅南下的朱德後來也回憶說:『革命生涯經歷了多少坎坷,多少困難,從來沒有像這次這樣心情沈重,自己人分裂了,在最需要紅軍力量團結一起的時候,紅軍力量分裂了。』
一、四方面軍會師,當然有這樣那樣的不同,有爭論,但是『共同革命,共同戰勝蔣介石集團,取得革命的勝利』,這個毫無疑問應該是一致的。
當時,一、四方面軍兩支主力紅軍都失去了自己原來的根據地。四方面軍先失去了鄂豫皖根據地,又失去了通南巴根據地;一方面軍失去了中央蘇區。
這兩支部隊都被蔣介石壓向西北一隅,也都與外界失去了聯系。當大家既不知道外界的變化,而又集中評判過去的誰是誰非的問題時,有些原本並不重要的紛爭就變得非常必要起來,原本並不是什麼很大的事情,爭論也變得非常激烈。
而在這個時候,張國燾鑽了一個空子,反復強調自己的人多,有8萬紅軍,中央紅軍只剩1萬人。8萬人和1萬人,要顯示比例,要顯示出領導的比例,像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員會、中央軍委都要顯示出比例來。而且遵義會議是在四方面軍毫不知曉的情況下開的,那遵義會議是不是合法的呢?甚至這樣的問題都提出來了。
這樣的問題背後就一個原因,那就是實力。
1935年9月9日,張國燾復電徐向前、陳昌浩並轉中央,堅持南下。此日後,一方面軍和四方面軍一個向北,一個向南,這一天成為毛澤東自己形容的『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這是他生命中難忘的第二個9月9日。
毛澤東做好了去與蘇聯接近的地方求生存的准備
1935年6月是張國燾人生的頂峰,張國燾在香港寫回憶錄,把一、四方面軍會合的場面記得非常清楚。
當年,張國燾騎一匹白色駿馬,在10餘位警衛的簇擁之下,飛馳兩河口。當年,毛澤東率領政治局全體委員走出三裡路,立於蒙蒙細雨中恭候他。
毛澤東同志什麼時候出門歡迎過黨內同志?為數甚少。毛澤東這一次之所以這麼做,是充分考慮到了張主席的地位。張主席在中共中央高層長期任職,能力、威望和實力都非常強。
會師的場面對張國燾沒有震動嗎?張國燾震動很大,當時很感動。
張國燾在回憶錄裡寫道,他騎馬過來,看見政治局諸位委員站在雨中恭候他。張國燾翻身下馬,衝上前去和眾位委員一一緊緊擁抱。當然,激動之餘就發現問題了,一方面軍怎麼搞成了這樣,人數怎麼這麼少?
1935年10月5日,張國燾在四川松崗卓木碉召開高級乾部會議,宣布另立『臨時中央』、『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書記處』、『中央軍事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自封為『主席』,並通過了『組織決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博古、洛甫應撤銷工作,開除中央委員及黨籍,並下令通緝。楊尚昆、葉劍英應免職查辦』。『撤銷』、『開除』、『通緝』、『查辦』,張國燾的自信和氣焰由此可見一斑了。
毛澤東講張國燾是實力派。一、四方面軍的分裂,表面看是因為戰略方針的問題,到底是北上,還是南下,實際則是張國燾的作用。張國燾要求在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革軍委都體現實力,中央紅軍指揮也應該體現實力。張國燾最終被他手中所掌握的實力害了。
一、四方面軍分裂是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中最嚴重的事件。
張國燾率領83000餘紅軍南下。毛澤東僅率領7000紅軍北上,這是中央紅軍當時最為嚴重的局面。
毛澤東率領7000紅軍北上,在北上途中,1935年9月,召開俄界會議,會議對當時的形勢作了最嚴重的估計,7000人能搞多大的局面呢?毛澤東在俄界會議作出了被敵人打散的最壞設想,到與蘇聯接近的地方求生存。毛澤東當時甚至作了隊伍一旦被打散就去做白區地下工作的准備。那是中國革命最嚴重的危急時刻。
9月27日,政治局在榜羅鎮召開常委會議,決定改變俄界會議確定的『首先在與蘇聯接近的地方創造一個根據地,將來向東發展』的方針,改到陝北去,在陝北保衛與擴大革命根據地,以陝北蘇區來領導全國革命。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從1934年10月10日長征開始,戰略目標由最初的湘西,到黎平會議的川黔邊、遵義會議的川西北、紮西會議的雲貴邊、兩河口會議的川陝甘、俄界會議的『與蘇聯接近的地方』,一直到榜羅鎮會議,終於確定為陝北。
一年來無數犧牲和奮斗,不盡實踐與探索,戰略目標的選擇最終完成。脫離根據地一年、長途跋涉兩萬餘裡的中央紅軍,終於找到了落腳點。這個過程可以用鄧小平所講的『摸著石頭過河』來形容。
10月,陝甘支隊過岷山,毛澤東心情豁然開朗,作《七律·長征》詩。
最黑暗的時候過去,前面是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了。俄界會議的決議在榜羅鎮會議上很快被翻了過來。它的關鍵點在哪裡?榜羅鎮會議最終確定了陝北為我們最終的根據地。
(摘自《浴血榮光》金一南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