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愛在城市屋檐下——農民工婚戀問題調查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許多農民離開賴以生存的土地,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對於他們來說,漂泊無依的苦苦等待,兩地分居的遙遙相望,對留守子女的深深牽掛,成為心頭最敏感的弦。
最近,本刊記者深入四川、安徽等地,走近農民工群體,探訪他們真實的婚戀生活。
尋愛:城那麼大,愛那麼難
來自皖南山區的大眼睛姑娘許冬梅今年24歲,出眾的相貌讓她成功應聘在安徽蕪湖一家大超市做化妝品銷售員。
『像我這個年紀,要是在家早就嫁出去了。』小許說:『父母也一直在催我,但是我不能湊合嫁了。』她剛拒絕了一個父母在家鄉替她相中的家裡開著四五個超市的男孩,原因是對他沒感覺。
『但要找個能對上眼的人真難。每天上8到10小時的班,接觸到的就是那麼幾個同事;顧客雖然多,沒有人會多看你一眼,多跟你說一句話。下了班之後,累得哪兒也不想去。』
24歲的她描述起自己的生活竟有一絲滄桑。『城裡倒是有許多相親活動,情人節、中秋節、七夕節什麼的,街道、婦聯等都會組織聯誼會,但他們一般只關注白領,從來不管我們這些打工的。』
前段時間,小許換了一款智能觸屏手機,常常在工作間隙用手機上QQ和交友網站,期待能遇到自己的愛情。
此次采訪中,記者接觸了20多名30歲以下的青年打工者,他們大部分單身,每個人都希望能找到合適的伴侶,擁有自己的家。然而,辛苦繁重的工作、有限的經濟收入、日常交際圈的狹窄等,都讓他們的愛情理想變得十分渺茫。
2012年七夕節前後,上海發布的《新生代打工者婚戀交友、兩性觀念調查報告》顯示,63%的基層打工者處於單身狀態,有對象的37%中,感情能維持一年以上的只有56%;《新快報》報道稱,超過七成的廣州青年基層打工者處於單身狀態,經濟收入有限、企業男女比例失調、缺乏渠道、流動性強等因素影響了他們的婚戀。
曾就職於安徽省婦聯的高級婚姻家庭指導師何毅認為,農村婚戀幾乎都是托熟人介紹,然而農民工離開家鄉來到城市,等於斬斷了原有的社會關系。農民工婚戀難,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原有的婚戀渠道不復存在,另一方面城市生活中的經濟壓力等因素也讓他們失去了很多婚戀的空間。
今年25歲的河南人趙柯在成都一個小區做保安,女朋友小王也是河南人,在小區附近一家超市收銀。兩人交往了近兩年,談婚論嫁時戀愛卻亮起了紅燈。『女友父母明確提出,結婚彩禮儀式可以簡化,但我家必須在城裡准備一套新房。我每個月就那麼點工資,怎麼買得起房子?』趙柯無奈地說。
趙柯當保安月收入2200元,除了吃飯、租房、日常生活開銷,所剩無幾。為了攢錢買房結婚,趙柯戒煙戒酒,兜裡的二手諾基亞手機屏幕早就裂了也捨不得換。即便這樣,他一年從牙縫裡省出的錢也不足1萬塊,在城裡全款買一套30平方米的小戶型房子至少要20年。
無房無車、無穩定職業,收入低、社會地位低,這是以趙柯為代表的許多80後農民工的生活縮影,他們由此陷入了愛情、物質雙重貧瘠的困境。
守愛:聚少離多的『牛郎織女』
『給我看看那個小點的吧。』35歲的農民工魏新寶站在合肥百貨大樓金飾櫃臺前拘謹地說。他趴在玻璃櫃臺上,以極其認真的表情審視著每一對金耳墜,希望為妻子買一份花錢不多又能讓她驚喜的結婚10周年禮物。
這個在合肥靠安裝窗簾為生的農民工,打工8年來從未在大商場買過東西。他憨厚地說:『掙錢不容易,都帶回家給老婆存起來了。買耳墜我只有1000塊,是省下的煙錢。』妻子李長芬今年32歲,在家鄉安徽省靈璧縣帶孩子上學。夫妻二人分居兩地已達4年,由於活計忙,魏新寶一年到頭也回不了幾次家。
這種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在家帶孩子的生活,是大多數農民工的婚姻模式。而與這種『牛郎織女』生活相伴的,則是無盡的寂寞和刻骨的思念。
2011年,廣州市總工會發布了一份《廣州市農民工幸福感調研報告》。調研結果顯示,影響農民工幸福感的首要因素,不再是傳統的經濟因素,夫妻團聚等家庭因素意外『拔得頭籌』。
那些與配偶或戀人有較多時間和機會在一起的農民工,幸福感明顯要高一些。然而記者調研發現,盡管農民工重視夫妻團聚,卻並不是所有農民工都能享有這份幸福。對『牛郎織女』們來說,這簡單的幸福,就像是一種奢求。
在成都規劃館的建築工地上,來自眉山市仁壽縣的毛建國終於結束了一天的忙碌,脫下安全帽,認真地將手洗乾淨,飛快地往工地的生活區趕去。在那裡,近一年沒見的愛人和孩子來探親,正在等著他。
36歲的毛建國16歲就離鄉外出打工。與同村的王曉枝結婚後,愛人僅跟著他一起打了兩年工,就回家照顧孩子了。從那以後,毛建國就開始了候鳥般的生活,過年纔能回一次家。
『最難過的就是下班後。』毛建國說,上班的時候有工友在一起,下班後就剩下自己,感覺特別空虛寂寞,『為什麼農民工容易發生聚賭、嫖娼等問題,就是因為下班後太無聊。每天上班乾活、下班發呆,讓人覺得生活真沒意思。』
在外打工的男人孤單寂寞,在家留守的女人更是如此。沈重的農活,要照顧的老人孩子,對外出男人的擔心疑慮,讓不少留守婦女身心壓力巨大。民革廣東省委員會2011年針對農村留守婦女生存現狀問題的一項調研顯示:廣東省農村留守婦女有近400萬,部分面臨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其中,69.8%的留守婦女經常感到煩躁,50.6%經常產生焦慮。
同時,留守婦女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丈夫外出打工賺的錢,佔家庭收入來源的87.2%以上。沒有獨立的經濟收入也給她們帶來婚姻中的不安全感,近30%的留守婦女擔心丈夫有外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