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琉球王府權威史書——琉球宰相向象賢監修的《琉球國中山世鑑》(1650年)轉載明朝冊封使陳侃“見古米山,乃屬琉球者”之說,認定赤尾嶼及其以西島嶼非琉球領土。1708年,琉球大學者程順則在《指南廣義》一書中也稱,姑米山(久米島)爲“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該書在康熙冊封使徐葆光赴琉10年前即完成,故《中山傳信錄》關於姑米山乃“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一語系引自該書。
這說明,至遲在18世紀初,中、琉兩國便認定雙方海上邊界在久米島和赤尾嶼之間。當時,琉球的貢船從那霸出發,先要在姑米山或馬齒山(今慶良間諸島)停留候風,待順風後纔開洋出國,駛往福建。康熙冊封使徐葆光只不過是確認了琉球大學者程順則的邊界認定而已。
而據琉球學者東恩那納寬惇1950年出版《南島風土記》一書指出,程順則所著《指南廣義》中的附圖,是根據1392年明朝選派福建36姓赴琉移民時的航海圖繪製的。這證明,中國冊封使船發現和利用釣魚島要早於琉球人。
日本政府稱“尖閣列島是日本固有領土”,隸屬沖繩縣管轄,但沖繩縣曾經是獨立的琉球國,向中國朝貢,並接受中國冊封,而非日本固有領土。在日本1871年吞併琉球國之前,中國曾與琉球國保持了約500年的友好交往史。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漸強,開始對外擴張,琉球首當其衝。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把琉球國劃爲由日本外務省管轄的“琉球藩”,強迫琉球斷絕對清朝貢關係。正值此時,1872年琉球的八重山54名島民飄至臺灣被高山族牡丹社居民所殺。日本立即藉機派兵入侵臺灣,並迫使清政府簽署《北京專約》,徹底吞併琉球,於1879年將“琉球藩”改爲沖繩縣。
“皮之不存,毛將附焉”,更何況1895年之前琉球國原爲36島,其中根本不包括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也就是說,連琉球(今沖繩)原本都不是日本的固有領土,釣魚島就更不可能是日本的固有領土。日本把本不屬於琉球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改稱“尖閣列島”,並強調其是日本固有領土,實在毫無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