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走近鄭州文化遺產質 物非


炭精畫是我國一種傳統繪畫藝術
在照相技術運用前,人們一般都採用炭精畫繪製肖像
在鄭州鐵路局旁邊有一個小店
它的主人李建強依舊傳承着這項技藝
2008年被列爲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鄭州鐵路局旁邊有一個10平方米的小店,掛滿了許多栩栩如生比照片更有質感的畫像,引起很多路人爲之側目。這就是炭精畫,他們出自畫師李建強之手。30年前,李建強初來鄭州時,鄭州當時還有寥寥幾個炭精畫室,後來,隨着這一行的老人過世,稍年輕些的嫌不賺錢轉行,慢慢地,便只剩下他這一家了。
炭精畫在表現形式上打破了素描所具有的那種線條排鋪明暗調子,而且炭精畫在寫實性上更優於調劑、調水、顏料的表現效果;有更強的立體感、豐富的色調層次、細膩逼真的表現效果。更因爲碳元素很穩定,上色之後不容易脫落,所以炭精畫可以保存數百年而基本不變,李建強掛在畫像館外面的畫有很多年了,都沒有褪色。
炭精畫是集藝術和實用性爲一體的獨門畫派。近年來,隨着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關注,李建強的炭精畫藝術於2008年被列爲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項榮譽讓幾次欲轉行的李建強都又放棄了念頭。
在科技浪潮洶涌的今天,手工技藝的非時尚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扼腕嘆息的同時,我們又不難發現,其實,有一些人正在開始迷戀手工製作,而這一部分人正在越來越多。手工製作時的那份心意是機器批量生產無法代替的,那份厚重和情意是一針一線一筆一畫密密交織出來的。對於李建強的炭精畫專業畫像館來說,顧客們帶着期盼之情而來,想得到的是對親人的緬懷,如此的深情厚誼也許只能用心才能承載。
記者蘇瑜/文張翼飛/圖
學藝
努力畫出當事人的“神韻”
李建強祖籍蘭考,父親李開誠是位畫喜神的老藝人。從小受父親的影響,李建強對炭精畫也有所瞭解,但他真正開始學習製作炭精畫是15歲初中畢業。父親不想讓這門手藝失傳,決定傳藝給他。他經過幾年的學習,出師後竟然青出於藍勝於藍。20歲的時候,他來到鄭州在人民公園西門旁邊開了一家炭精畫店。剛開始,別人看他年輕,總有一種不信任感。李建強保證作畫的質量,寧缺毋濫,再加上服務態度和氣熱情,吸引了不少遠道而來的客人。
“一幅畫,對我來說,是一種技術,對於顧客來說,可能凝聚着一種情感。”抱着這樣的從業信念,李建強繪畫時,在追求形似的同時,努力畫出當事人的“神韻”。
李建強最難忘的是多年前的一次經歷。那年,有位顧客聽說他可以對着照片給逝者畫像,便驅車從平頂山趕來,要他爲自己已故的母親畫像。顧客說,母親已經去世多年,守寡一個人把他帶大,很辛苦,但他卻沒能留下母親臨終時的照片,是他這麼多年最大的遺憾。這位顧客在路上偶遇一位長相酷似母親的老人,便和她合了影,把照片送到李先生面前,要求李先生按照照片畫自己母親生前的畫像。幾天後,畫像完成了,這位顧客一進門,看到懸掛在那裏的畫像,“撲通”一聲跪在地上,眼淚淌了下來:“娘,我終於完成了一個願望,有您的照片了!”這件事給李先生的震撼很大,從此他對待每幅畫都更加認真,細緻地勾畫輪廓、塗色,謹慎地畫眼睛,甚至包括皮膚的每處紋理。
發展具有其他繪畫藝術和攝影無法比擬的優勢
炭精繪畫藝術是一門能真實反映作品對象的獨特藝術;尤以其特有的形象真實準確,光線自然柔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等優點而獨爲一體。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相機,炭精畫的生意一度受到衝擊。“在暗室裏洗照片用的是專業的藥水,如果藥水一旦失效,洗出來的像就會慢慢褪掉,所以不能保存很長的時間。”
李建強拿出顧客送來的照片,有的已經十分模糊了。然後又找出一張清朝的炭精畫,紙有些發黃、邊角也磨損破爛,但上面的人物依然清晰生動傳神。“這是一位顧客拿來的祖傳下來的畫像,他說已經是第五代了,已經有200多年,因爲他想新建祠堂,這幅畫像有些破損,所以想再畫一幅新的。聽人說鄭州有這樣的專業畫像,打聽着找來了。”
“照着照片畫不難,難的是沒有照片也要畫。通過顧客的描述來畫,考驗的是作畫人的眼力和基本功。”李建強指着店裏的一幅老太太的畫像說,“這一幅就是這樣,所以看起來和其他的有一些不同,是靠想像勾畫的。”炭精畫是以炭精粉作爲顏料,以擦筆、藥棉、橡皮等爲繪畫工具的一種特殊民間繪畫形式。不管是殘缺破損的畫像,還是變色模糊的照片,只要經過炭精畫藝術的加工處理,便能修復、還原。這些特點都是其他繪畫藝術和攝影藝術無法比擬的。也正是這些因素,賦予了炭精畫這一藝術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對於炭精畫的發展,在畫壇上被認爲是民間藝術登不上大雅之堂,沒有市場,雖然炭精畫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也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形式和方向。
目前,李建強在二七區文化館的協助下,正在準備個人畫展。主要是偉人像,爲了豐富此次展覽,他還突破炭精畫主要以人物肖像爲刻畫對象的特點,把二七紀念塔、黃河以及火車等具有鄭州元素的風景進行創作。由於侷限於炭精畫的精度和細度,在起稿和謄稿上,需要時間和耐性。
傳承後繼有人纔不愧對這門手藝
“這是祖傳的技術,本來沒想過收學生,而且平時太忙也顧不上,但後來怕這門民間手藝失傳,想來想去還不如把它教給更多的人。”忙裏偷閒的李建強自己編了一套教材,不少對炭精畫感興趣的朋友紛紛慕名購買了教材在家自學。“這套教材裏包含了炭精畫製作的所有過程,從制筆到構圖再到裝幀,該有的內容都有了,學生們有什麼不懂的也會寫信或打電話來問我,現在有十幾個學生了。”
李建強說,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時間的沉澱,心浮氣躁是不行的。只要靜下心來,炭精畫技巧不難掌握。“把我這一身本事都教給學生,後繼有人了,也纔不愧對我的父親和這門手藝。”
“有一部分人覺得炭精畫難登大雅之堂,不能稱之爲藝術,但是我覺得它就是一門藝術,一門民間藝術。藝術都是平等的,不能說誰高級一點誰低級一些。或許社會上有這樣的一層認知,來這門前轉一轉的學生不多。跟我學習過的學生中,也沒有以此爲生的。”李建強認爲,傳統行業和科技不是格格不入的,比如以前,他用放大鏡看照片,七八年前,他自學了電腦,把照片掃描到電腦裏,還可以根據需要利用很多功能處理之後,再對着電腦裏的圖像往紙上畫,這樣方便多了。
“現在我們也在做陶瓷畫。顧客把照片拿來,我們經過處理和高溫燒製,可以把照片烙印到陶瓷上,這樣也能保存很久。這個陶瓷畫就是利用了電腦技術。有時候想,科技發展對我們的衝擊也在情理之中,總是越發展越好,但是我們自己還是覺得手工的、精雕細琢的東西在情感上更加厚重更加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