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網絡上一條微博引發熱議。上海統一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官方微博“星巴克江滬浙”發佈消息:杭州靈隱門店將於明天開門迎客。一網友調侃說:進去這家星巴克店後,服務生會微笑地問:施主,您是大“悲”還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9月23日《新快報》)此時此景,自然讓人聯想到5年前星巴克退出故宮一事。輿論的質疑標靶也依然停留在反差鮮明的靈隱寺與星巴克可能造成的文化衝突之上。無需作過多的價值闡釋,香火之地的靈隱寺與代表現代商業先鋒的星巴克,在文化意義上的所旨無疑呈現出鮮明的反差。而現實是,星巴克得以把生意做到佛門淨地的旁邊,則已經在證明這兩者距離似乎不再如同觀念中的“鴻溝”。只不過,從5年前在故宮開分店到今日在靈隱寺設點,星巴克依然還是那個連鎖商業的典範,它只以純理性經濟人的角色進行商業佈局,無論是故宮還是靈隱寺,對於它來說,只不過是區位的差別而已。
言下之意,文化與商業距離的拉近甚至融爲一體,歸根結底還是我們自身文化觀的變異。近年來,文化與商業的衝突,雖然隨處可見,但不容否定的是,這種衝突已經在現實之下被模糊或者是妥協。應該承認,星巴克的進駐,絕非一種單方面的商業侵蝕。在文化產業的浪潮之下,文化與商業早已不再具有天然的對立關係。當年星巴克進駐故宮就受到了故宮博物院的邀請。這裏面牽涉到的另一重問題是,傳統文化在產業化趨勢下,如何實現自我發展和經濟利益上的雙重提升,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文化與商業如何保存在一個恰當的距離上,已經是一個需要謹慎評估的現實命題。
不管怎樣,需要再次重申的一個常識是,香火之地靈隱寺染上星巴克的人間煙火,已不只是商業化浪潮的浩蕩來襲這般簡單。星巴克也只是一個刺眼的提醒者,再一次警醒我們:在文化保護的敘事中,我們確實需要一份有所爲,有所不爲的剋制與堅守。(作者: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