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中秋、國慶雙節臨近,第一批80家景區門票降價名單日前公佈,但是民衆質疑,這些景點基本上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冷門景點。而據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調查發現,更有甚者,一些原本早已免費的景點,這次又奇蹟般地“穿越”,列進名單又“被免費”了一次,被網友諷爲純屬“搭車充數”。同時,在爲降價免費叫好的同時,一些遊客也發現,免費往往是以犧牲景區服務質量爲代價的。(新華社9月24日)
據國家發改委官員稱,此次降價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老百姓走出家門,拉動旅遊經濟,更希望能夠通過部分景區門票的降價,形成一種以小帶大、以點帶面的示範效果,帶動更多的景區降低門票價格,根本上更是意在改變長期以來我國旅遊景點門票只漲不跌的態勢。然而,景區“門票經濟”被詬病已久,卻從未能真正得以改觀。即使發改委所言的第二批降價景區中包括了一些4A、5A景區,卻仍然難以改變景區門票居高不下的大局。
當然,衆多冷門景區下調票價,也並非全無價值,對於本地的、短線旅遊的民衆而言,多少回由此獲益。然而,國人旅遊的向來都習慣於奔着知名景區而去,希望能夠“到此一遊”,每到一個知名景點,總是要拍照留念、購買紀念品——哪怕照片背景中是人山人海而非湖光山色,哪怕旅遊紀念品質量拙劣價格奇高。這是多年來形成的旅遊文化習慣,也是知名景區門票連年上漲,旅遊人數卻未曾下降的文化心理因素。
再加上我國衆多景區實行的是“屬地管理”,地方政府總要考慮其地方經濟利益,門票漲價作爲最直接、見效最快的“增收”手段,自然就成爲了地方政府盈利的首要選擇。例如,今年5月有報道稱,山東曲阜“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平均每年接待遊客量已經高達100萬人次,每年的門票收入都穩定在1.5億元左右。而這些收入,全部上繳了地方財政,景區的保護和維護所需資金則要打報告申請。據曲阜旅遊文化管理局副局長周鵬稱,去年當地文物保護費用僅佔全年門票收入的20%,即一年近3000萬元。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曲阜“三孔”門票價格仍然連年推高。
就是在這種屬地管理、以景養景的情況下,面對洶涌而至的遊客,即使有杭州西湖、甘肅崆峒山這樣免除門票、發展“大旅遊”取得成效的先例,“門票經濟”仍然成爲地方政府最主要的選擇。畢竟,發展“大旅遊”需要的是長遠規劃和各方面工作的梳理配合,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見效,而漲價更直接快速地增加財政收入。在這種理念作用下,景區門票“逢節必漲”就成爲一種“慣例”,而在這樣的“漲聲”中,景區的經營也漸漸脫離公共屬性和公益面目,變成各地和景區運營方“生金蛋的母雞”。
可見,景區門票的漲跌問題,並非只是簡單的“門票經濟”的問題,更多的是與景區的管理體制、公共資源管理等結構性問題相關,而這也顯然並非國家發改委的一紙降價令所能改變的,更不可能以一役畢其功,朝夕之間就解決問題。而在這些結構性問題未能解決之前,公衆所能選擇的,要麼就是忍受不斷上漲的門票價格,去人頭攢動的知名景區“到此一遊”;要麼就是改變自己的旅遊觀念,去免費的冷門景區去尋找“深山人未識”的風景。(文/聞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