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濟南9月27日電(記者徐興堂、劉寶森、韓淼)在沂蒙老區的腹地,背靠大山的羅志蘭在這個夏秋之交告別了用電短缺的日子,經過強化的輸電線路讓她不再擔心打開電視時電扇就會轉得“沒勁”。
從南方嫁到臨沂銅井鎮龍鳳峪村的羅志蘭在當地生活了20多年,雖然這個戰爭年代的中共根據地在1995年實現整體脫貧,但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卻成了天然劣勢,村民居住分散,電線架設距離遠,羅志蘭所在的村不得不承受電壓不穩的困擾。
在不久前村委幫助修繕一新的房子裏,羅志蘭打開弔扇,涼風習習。她指着廚房的電飯鍋說:“現在同時用這樣大功率的電器也不成問題。”
羅志蘭生活上的變化得益於山東從今年4月在全省開展的“第一書記”活動,組織部門從機關選派大量幹部進村駐點,特別是到貧困地區,抓黨建、促脫貧,夯實中共在基層的羣衆基礎。
目前,山東共有2.6萬名“第一書記”奔赴1.8萬個村、社區等基層單位。這一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做法在得到中央的重視後,逐漸在新疆、湖南、遼寧等全國其他地區推廣。
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高曉兵介紹說,“第一書記”擔負着扶貧開發的第一責任、村級黨建的第一使命,當成爲攻堅克難的先鋒、引領致富的模範、服務羣衆的標兵。
“承包”龍鳳峪村的沂南縣住建局副局長李興友是臨沂市選派的6000名機關幹部之一。在村委辦公室裏,這位平日裏多是出入機關的幹部說,村委是黨組織的末梢,村級班子的強弱好壞決定了黨的方針政策執行是否能到位。
村裏70多歲的老黨員劉金玉反映,商品經濟盛行之下,龍鳳峪村的很多能人外流,留下來的黨員年齡較大,開會更難聚齊。不斷弱化的村委領導拖累了村子的發展,眼看周圍的有些村富裕了,龍鳳峪卻危房林立,用電受限。
李興友與另外兩名幹部組成的“第一書記”工作組到任後,先把在外開廠的能人武如斌請了回來擔任村支書,強化了村班子建設,並憑藉在住建系統多年的工作經驗聯繫農村危房改造項目,爲龍鳳峪改建了119座危房,並籌措53萬元資金對村電路進行了改造。
沒當幹部時武如斌曾把膠東地區的中華壽桃引種到村裏,帶動了一批人走上了致富路。他說:“李書記再三邀請,我願操這個心,有工作組引路,電能正常運轉了,很有信心有盼頭。”
“辦實事,聚民心,強班子,促發展。”成爲這次機關幹部大規模下基層大潮中,“第一書記”們的共同責任。
在費縣三南尹村,“第一書記”、臨沂市委農工辦綜合協調科科長劉偉梳理了任職兩年間要辦的12件實事,目前已經落實4件,其中包括爲村子規劃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成立專業合作社並註冊品牌,讓大米售價提高一倍。
與劉偉搭班子的三南尹村支書趙貴祥在談到這位研究生學歷的搭檔時說,現在村裏選個帶頭人很難,很多人不願幹,有些人想幹卻又沒能力,村集體是個社會的細胞,必須要建設好。
駐點在費縣薛莊鎮昊巖村的山東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建設管理處副處長尹建部說,“第一書記”幫包期間,與派出單位工作脫鉤,組織關係轉到村裏,吃住在村裏,對貧困村原則上一包三年,“第一書記”一年一輪換,不實現脫貧目標,幫包單位不脫鉤、幹部不撤回。
“第一書記”的實踐逐漸改變駐點村的面貌,更讓一些一度深居簡出的幹部“接了地氣”,真正掌握了基層的實際情況。
劉偉爲三南尹村申請有機水稻種植基地的時候發現,他在市裏參與制定的基地建設政策有很多條款需要結合農村實際進一步完善。他說:“這次把以前所學的理論、政策進行了實踐,有利於今後更好地工作。”
“第一書記”、山東省紀委的幹部李鵬在莒南縣石家崖村駐點5個月後表示,做三農工作,特別要注意尊重農村的生活習慣。期間,他從衛生系統爭取了6萬元資金,打算把村裏的旱廁幹成沖水廁,但只有五分之一的家庭同意,最後只能把錢退了回去。
中共臨沂市委書記張少軍表示,“第一書記”把到村任職作爲了解基層情況、拉近羣衆距離、豐富基層閱歷、提高素質能力的重要契機,在農村工作的具體實踐中加強了學習鍛鍊。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管理學部主任、教授戚汝慶認爲,將有知識、素質高的幹部派往農村的做法正是針對不斷弱化的村級黨組織建設進行的有益探索,更是繼承發揚中共密切聯繫羣衆政治優勢以及保持與人民血肉聯繫傳統的體現。
戚汝慶說,“第一書記”可以看作是一種黨建的工作創新。他們作爲聯絡人,在基層發現問題,匯聚羣衆呼聲,並有針對性地制定政策去解決。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自我調整的優勢,也是其能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尹建部說,“第一書記”的關鍵任務還是抓好基層組織建設,保證在他們離任之後,留下的村委班子能夠繼續把政策執行下去。“這個工作現在不好做,但一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