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大連9月27日電(記者閆平)中科院海洋所“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26日圓滿完成我國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2012年航次考察任務。大連獐子島也因此進入科學指導、精準投放、集成增殖、生態化、可持續的海洋牧場建設新時代。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於9月21日駛入獐子島海域,全面勘察獐子島海洋牧場地質和水文等生物生長環境的相關要素。據此航首席高級工程師欒振東介紹,北黃海海洋牧場項目的核心就是獐子島海洋牧場項目,在5天時間裏,研究人員相繼進行了精確海底地形大區面探測、底播試驗區塊精細化調查、原位探測與取樣、精細化地貌調查和沉積物埋深聲學探測等地質項目調查,同時針對海洋水文、海洋化學、海洋生態等方面開展了項目研究。
“經過勘測,發現獐子島海域附近地勢比較平緩,起伏很小。遠島區基本上水深集中在50米以上,海底沒有很大的凸起,非常利於蝦夷扇貝的播種和捕撈。”欒振東說。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船長李雷溪表示,今後還會按年度、分季節對這一海域的浮游生物、海域水質以及涉及海洋牧場養殖的各種指標進行綜合分析,爲獐子島海洋牧場乃至全國海洋漁業經濟提供翔實的科研數據。
負責水文調查的專家李徵告訴記者,掌握了獐子島海洋的水流、動力、水溫、營養鹽、沉積物、浮游動植物等情況和變化規律,就能夠科學有效地規劃和實施海洋牧場項目,更加合理地進行海珍品資源養護,對蝦夷扇貝的播種區域選擇、成活率提高、畝產量增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此次勘測和取樣範圍廣,是對獐子島海洋牧場一次全面的“體檢”。科研人員後期將在實驗室對採集的數據和樣本做進一步的研究和分析,繪製2600平方公里的水深地形圖,覆蓋獐子島海洋牧場全域。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