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有媒體記者昨天“從相關渠道獲悉”,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改革方案有望擇機推出。
有關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已經議論有時,但皆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甚至每有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呼聲或這一機制將擇機推出的“傳聞”,總是有權威部門的官員出來否認,其否認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時機不成熟”。不過,雖然“時機不成熟”已經持續了兩三年,但是,至今爲止也沒有什麼人出來解釋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時機”究竟由那些因素構成。構成因素不明,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推出時機,就只能由明瞭這些構成因素的人說了算。
中國現有成品油定價機制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國內成品油定價,參考的不是國際成品油市場的價格,而是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這其中之不同,就在於相對而言,成品油市場的價格波動幅度,遠沒有原油市場的波動幅度大。一般而言,在有競爭的市場上,成品油供應商爲了保住市場份額,常常不得不自我消化一部分原油價格波動而保持成品油價格穩定。這裏所謂“自我消化”,就是在其他環節上降低成本。
因此,在國際上,成品油市場和原油市場的交易都存在着風險,而原油市場交易的風險要更大些。此所謂“更大”,就是如果原油價格有導致成品油提供商的自我消化能力和保持市場份額的努力失衡的風險,那麼,成品油提供商就不會在此時再貿然購進原油,這樣,就會導致原油市場的價格下跌……
但是,這一國際油價(原油價格和成品油價格)的變化過程,卻並沒有體現在國內油價的變化當中。在中國,由於不存在競爭,所以,那兩三個成品油提供商連一丁點“自我消化”原油價格波動的動力都沒有。不僅如此,現有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又保證了成品油提供商“旱澇保收”的舒適境遇。在國內,成品油提供商哪裏有風險可言?國內成品油提供商所能做的,就是隻要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成品油提供商就乘勢把自己的成品油價格擡上去,而絲毫不用擔心自己的擡價行爲會導致市場份額的損失。
國內成品油提供商跟漲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行爲,就好像其在每一次國際原油市場提價時,它們都會趁機購進大量原油,而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時,它們卻“按兵不動”。國際成品油市場價格之所以與原油市場價格不同幅同步,就在於在競爭市場上,成品油提供商要以低價購進的原油與高價購進的原油來均衡自己的成品油定價,而並非只依原油市場的即時價格而爲成品油定價的參考。
當然,除了把成品油與原油價格掛鉤,以掩飾國內成品油提供商低下的管理和競爭能力,以及轉嫁風險的做法外,現有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的最大不合理之處,就在於“漲快跌慢”。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現有定價辦法中的“4%”調價門檻的規定。依現有成品油調價辦法,當國際原油市場的價格波動達到4%時,國內成品油價格可做出相應變動。但是,在原油價格上漲時,“4%”比較的是低值,而下跌時的“4%”比較的卻是高值……“公平”的外表下,其實難言公平。
有意思的是,今年初,在2012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有關方面就已經提出要深化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改革,擇機推出改革方案。而就是在同一個會議上提出的居民階梯電價改革,下半年在全國範圍內,說實行就實行了。由此可以比較,這兩項改革,究竟哪一項改革的時機更“成熟”一些呢?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