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朴的池州府儒學
○池州府儒學內景
○汪春纔為我們講解張英撰寫的碑文
近日,在池州府儒學廣場工地出土了一塊古碑。此碑為池州市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塊古碑,更重要的是,碑文系清朝康熙年間宰相、桐城人張英為重修池州府儒學而撰。作為一代名相,張英因何為一個地方重修一座府儒學而撰寫碑文?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1
傳承千年文脈的府儒學
池州府儒學位於池州一座名叫仙臺山的地方,建於唐代,初為夫子廟,是歷代朝廷和百姓供奉祭祀孔子及其儒家學派賢哲的祠廟。歷經千年滄桑和時代變遷的池州府儒學已然成為池州文脈淵源的代表和象征。不過,我們今天所見的池州府儒學是前兩年重建而成的。
在重建後的池州府儒學內,我們看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宰相、桐城人張英所撰寫的那塊碑。『據文物部門介紹,該碑是池州目前發現的體量最大、保存較好的一塊古碑,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長期研究池州史志的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汪春纔告訴我們,『在這篇詳細介紹了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在時任池州知府喻成龍主持下,所屬六縣合修、重建府儒學盛況的碑文中,我們能看出系出自張英之手。』
在汪教授的指點下,我們果然依然可見碑文有『桐城張英』、『英曰:喻公知為政之要矣』等字樣。
眾所周知,官至一品大學士的張英系清名門望族,與其子張廷玉並稱『父子宰相』,發生在他身上的『六尺巷禮讓』佳話一直成為美談。作為這樣一位『大人物』,他因何會為一個小地方重修一個『學堂』而撰寫碑文呢?
在汪春纔看來,首先應該是因為池州府儒學的文脈影響。
池州府儒學原址在池州城東南的毓秀門,宋代以後各地將官辦學校與文廟合建,此後,池州府儒學成為歷代池州教育文化中心和禮制聖殿。北宋開寶初年,知州成昴移建於城西北。至和年間,知州吳仲復仍移建於東南。後歷任知州陳桷、周應龍、葉凱、王伯大相繼修之。元毀於兵。明洪武三年,知府孫炎重建。正統初,知府葉恩加修。成化初,知府李宏重造明倫堂、四齋、兩廡、儀門、石柱、泮池橋。弘治末,知府陳良器、祁司員、何紹正相繼修葺。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並建敬一亭,貯《六箴碑》。
明代隆慶元年,池州知府尹士龍將仙臺山上的景德寺與它的鄰居太平禪寺一並拆去,改建為池州府儒學。從此儒教與仙臺山結下了不解之緣。『池州府儒學所在的仙臺山雖然很矮,但是他的名氣卻很大;雖然很小,但是他所負載的歷史卻很厚重。特別是山上的景德寺名僧輩出,文人常至。北宋景德二年宋真宗曾親賜御匾。』汪春纔說。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任池州知府都把重修府儒學作為很重要的一項工作,例如明萬歷中知府李思恭、天啟中知府潘應龍、清順治七年知府梁應元、康熙八年本學教授朱玉、十二年知府朴懷玉等皆修過;康熙十七年,知府喻成龍大修並築宮牆;乾隆二十三年,知府寶寧重修大成殿、明倫堂、兩廡,各祠、門、牆、坊、表一時改觀;乾隆四十年,知府張士范倡修明倫堂、四齋,易泮宮前木坊為磚坊三座,又創立看司屋四間,築宮牆……從這些官員的重視中,我們就能看出府儒學的影響,也就不難理解張英為何在知府喻成龍大修府儒學時為其撰寫碑文了。』
正因為池州府儒學已經成為池州文脈淵源的象征。為了弘揚歷史文化,前些年池州市啟動了府儒學暨部分古城牆修繕復建工程,重點對遺存的明代泮池、清代大成門、大成井等進行修繕,同時按照清乾隆年間池州府儒學圖和府學規制,對主體建築群進行復建,並且在古城牆遺址處復建一段古城牆,建設遺址公園和公共綠化廣場等。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成並已對外開放。
2
碑文中透露出另一含義
池州府儒學固然是個有著深遠影響的地方,但在當時的中國,比池州府儒學名氣更大的地方肯定還有不少。那張英為何偏偏要為這裡題寫碑文呢?要知道,除了在家鄉桐城,張英留下文字的地方並不是很多。
『張英題寫重建府儒學碑文,還有個原因就是順應了皇帝的意願。滿族入關建立清王朝後,急需要有一種思想來加強他們對漢人的統治。而影響中國幾千年的儒學思想成為清王朝最好的選擇。因此,他們在全國大興學校,大力倡導儒學思想,特別是康乾時期。崇尚儒學的「桐城派」就是興盛於此時的。』汪春纔教授說,『作為康熙皇帝的重臣、第一位進入上書房為官的漢人,張英對於皇帝的旨意當然領悟得很透徹。所以,當同為滿人的池州知府喻成龍委托別人來邀請張英為重修的府儒學撰寫碑文時,張英很快就答應了。』
相關人員告訴我們,重建府儒學碑系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立,青石質地,高2.9米,寬1.25米,厚0.22米。碑文800多字,碑首是篆體,內文用的是康熙時期所產生的『館閣體』,上部雕刻有龍鳳圖案。在碑文中,我們隱約可見:『喻公獨謂:今天子右文至意,正以學宮為人心根本之地,餘亦體上意盡心焉而已。』這句話是否可以理解為張英借知府喻成龍之口來闡明自己撰寫碑文的用意呢?
3
張英的池州情
『其實,在我看來,張英為重修池州府儒學撰寫碑文,最最重要的一點還是在張英的心中有一股濃濃的池州情結。』汪春纔說。
據汪春纔介紹,有史料表明,張英的祖輩曾居住過池州,池州的張氏與桐城的張氏應同出一門。『前些年,我還聽老輩人說過在池州有張英的衣冠冢。雖然這個說法還沒有最終被證實,但我覺得應該不是空穴來風,我正在做這方面的探究。』
而且,雖然撰寫碑文時張英沒來到池州。但在他乞假歸隱故鄉後曾來過池州,並且游覽了素有『與九華之勝,並擅江南』美譽的齊山。『張英應該是康熙四十六年,也就是1707年康熙南巡時,他再次迎駕於今江蘇南京,途經池州而來的。』汪春纔說,
位於池州的齊山以岩溶地貌為主,遍山岩、洞、石、壑、泉、峽密集叢生,形成奇特幽深、琳琅紛繁的岩溶景觀。史書記載,自晚唐以來,齊山千姿百態的岩石,幽暝奇幻的溶洞就備受游人青睞,『齊山洞天』被推為知州十景之首。作為地方文化的標志物之一,齊山還引來了杜牧、王安石、司馬光、包拯、岳飛和陸游等眾多名人都曾登臨此山並賦詩題刻。漫步於如此令人驚嘆的大自然神奇造化中,品讀著前人的賦詩題刻,張英能不詩興大發?於是,他寫下了一首《登齊山經華殿帥故居》:樊川游處一扶筇,幾點苔痕想故蹤。石影洞中驚虎豹,翠微天際列芙蓉。千家近接城南路,九子移來江上峰。閑客好沽村店酒,書堂醉月撫虯松。並為齊山的翠微亭撰寫了一副楹聯:秋日登臨,天高氣爽,看長江滾滾,木葉蕭蕭,曲徑黃花飛白鷺;春時尋勝,洞壑幽深,聽流水潺潺,松濤烈烈,奇峰芳草散清芳。
『這首詩和楹聯在《齊山岩洞志》、《貴池縣志》中都有記載。再結合張英很少見地為一個地方重修「學堂」而撰寫碑文這件事,我認為這一切都在真實地演繹著清朝一代名相張英的池州情。』汪春纔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