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昆明10月9日電(記者顏牛、伍曉陽)“家裏有人受傷嗎?”“家人都安頓好了嗎?”“家裏還有什麼困難,還有哪些需要?”……在雲南彝良地震災區受災羣衆安置點上,一句句關切的問詢讓受災羣衆心中泛起暖意。造成較大傷亡的地震發生後,雲南各級幹部立刻行動起來,來到救災一線奔波忙碌。
2011年底以來,雲南省委在全省部署實行“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各級幹部深入基層,訪民情,解民憂,促發展,羣衆真正得到了實惠,幹部也從基層受到深刻教育。
雲南省委部署全省深入開展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要求領導幹部率先垂範。省級領導每年深入基層調研不少於1個月;州市、廳局領導每年調研不少於2個月;縣級領導每年調研不少於3個月。蹲點調研要直接聯繫羣衆,聽取羣衆意見,撰寫民情日記和調研報告。
在踐行“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的過程中,雲南各地各單位培育了一批典型和樣板,涌現出陳家順等一大批先進人物以及“幹羣手拉手抗旱先鋒行動”“插甸經驗”等生動鮮活的經驗。
武定縣插甸鄉是雲南省委組織部掛縣包鄉聯戶的結對聯繫點。今年春季,三年連旱讓插甸鄉的村民們愁眉不展。3月,正是莊稼急需水源灌溉之時,雲南省委組織部的80多位組工幹部來到受災嚴重的增益村,挽起衣袖,掄起鐵鍬、鋤頭,跳入渠中就開始挖泥拓渠。“幹羣同心渠”不僅驅走了旱魔,更拉近了幹部和羣衆的距離。
旱情有所緩解後的5月,省委組織部的組工幹部們又再次來到插甸鄉,在部機關派駐到鄉上、村裏的工作隊員和常務書記的協助下,來到田間地頭,頂着烈日開始幫菸農種植煙苗。“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基層課”,讓省委組織部的年輕幹部劉慎深受教育。他說:“把羣衆當親人,羣衆就把我當親人,貼近羣衆,其實就是這樣的簡單、樸實、自然。”
曾經飽受旱災和貧窮困擾的插甸鄉,經過省委組織部幹部與當地羣衆攜手努力,日子正一天天好起來:原來靠天吃飯的“雷響田”,已有3000餘畝得到自流灌溉,1000多戶吃水困難羣衆也喝上了自來水。原來坑窪不平晴通雨阻的兩條鄉村便道,現在變成了15餘公里的平坦水泥路。希望小學投入使用、黨組織活動場所建成、籃球場及全民健身設施已在各村建成啓用。新增烤煙種植面積620畝,菸農增收在望。11個武定壯雞保種育苗基地初步建成,從昆明引進兩戶龍頭企業,建立起農副產品購銷合作機制。
插甸鄉的巨大變化,讓幹部直接聯繫羣衆的鮮活實踐中形成的“插甸經驗”成爲雲南各地效仿的典型經驗。德宏州在借鑑學習“插甸經驗”的同時,還結合地處邊境的特殊州情,將禁毒防艾、愛民固邊等納入幹部直接聯繫羣衆的工作內容,讓邊境民族地區羣衆得實惠、享安寧。
據云南省委組織部初步統計,自2011年12月以來,通過實行幹部直接聯繫羣衆制度,黨員幹部普遍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雲南各地採取領導蹲點聯戶、部門掛鉤聯戶、幹部結對聯戶等方式,全省選派近2.5萬名幹部,組建1500支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建立民情登記卡360餘萬張、民情臺賬近100萬套,近50萬名幹部直接聯繫羣衆360餘萬戶。通過省、州、縣部門單位掛縣包鄉、掛鄉包村、掛村包組聯戶,爲基層協調項目3萬多個,幫助落實資金近36億元,解決實際問題3.5萬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