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上圖:“十一”期間故宮遊客創新高。 |
![]() |
| 中圖:“十一”期間,頤和園十七孔橋上擠滿遊客。 |
![]() |
| 下圖:八達嶺長城在“十一”期間遊人如織。 |
昨天,《光明日報》刊文稱,全國假日辦建議對五一假期進行調整並適度延長。文章引發公衆關注。當天,國家旅遊局發表聲明稱,全國假日辦未就五一假期調整發表意見。
昨天上午,各大門戶網站紛紛在頭條轉載名爲《全國假日辦建議對五一假期進行調整並適度延長》的文章,該文由《光明日報》刊發,原題《休假制度:到了必須優化的時候》。文章明確提到:“針對今年‘十一’黃金週出現的問題,全國假日辦建議加快推進帶薪休假制度落實,適時啓動我國黃金週假日旅行機制研究。在不增加原有法定節假日的前提下,可通過協調和騰挪其他假期和週末,對五一假期進行調整並適度延長,形成多個假期窗口期,讓羣衆有靈活的出遊時間選擇。”
昨天中午,國家旅遊局便通過其官網發表聲明《全國假日辦未就五一假期調整發表意見》。國家旅遊局新聞發言人在聲明中明確指出:“今日有數家網站發佈或轉發題爲《全國假日辦建議對五一假期調整並適度延長》的文章,其中涉及五一假期的內容嚴重失實,全國假日辦及工作人員從未就此發表過意見。我們已就此事責成原報道者採取措施予以澄清。”記者就此致電國家旅遊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這件事情國家旅遊局能夠表態的只有官網上的聲明內容,再無更多其他細節。
對此,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德謙分析稱,恢復“五一”黃金週、調整假期其實已經被討論多次了,但僅限於專家、學者之間的討論階段。全國假日辦作爲國家相關部門,在沒有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許可前,是不可能對此發表評論或建議的,同時,是否恢復“五一”黃金週需要國家多個部門共同協商認可後,最終由國務院公佈。
當初取消“五一”黃金週,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爲法定假日,與旅遊景點和相關公共設施的“超負荷”,隨之衍生的一連串問題,以及帶薪休假制度的出臺和推進有關。
觀點PK
昨天的報道引發衆多專家就“是否恢復五一黃金週”等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其中“恢復”派專家認爲恢復“五一”黃金週將極大緩解目前“十一”井噴的現狀;一些“冷靜”派專家則避開黃金週存廢問題,而直指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如何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話題。
“恢復”派
要恢復五一長假還要增加元旦黃金週
劉德謙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中秋國慶黃金週期間旅遊市場的火熱是可以預見的。當被積蓄已久的出行意願遭遇各項利好政策和“最長黃金週”,出現有史以來強度最大的“井噴”現象不足爲奇,但也讓原本有限的旅遊資源更加“不堪重負”。
我國取消“五一”黃金週後,每年“十一”黃金週,國內旅遊都出現超強增長勁頭,每年的人數增長几乎都在20%以上,遠超前幾年的平均增幅。顯然,許多原來在“五一”黃金週出遊的旅遊者轉向了“十一”黃金週。再看2003年至2011年國內旅遊的人數,可以看出,2008年以來全年國內旅遊的人數增幅在減緩,因此可以計算出,“十一”黃金週的旅遊人數在全年總人數中的比重也在增大。2011年“十一”黃金週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3.02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8.8%,而當年全年國內出遊人數只比上年增長13.2%,由節假日人數的增幅高於全年可以得知,取消“五一”長假造成的“十一”長假更擁擠的問題至今未解。
因此,儘快恢復“五一”黃金週無疑將極大緩解各大旅遊城市、景區的擁擠現狀,起到很好的分流作用。此外,建議繼續保留各個小長假,同時增加元旦黃金週,因爲在春節前如果不增設一個長假期來對返鄉人羣做出分流,當春節黃金週來臨後,返鄉流疊加大量遊客,必然又是一個超負荷的黃金週。
現在重要任務是泄洪要在5月設一個長假
劉思敏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黃金週的集中出遊實際上是一種理性選擇。黃金週已經10多年了,在大衆傳媒時代,黃金週擁堵地球人都知道;其次,黃金週出遊不是被迫的,不是迫於親情、民俗等因素,完全是自願的。平時不能帶薪休假,春節要回老家,中長途旅遊的願望如果不是在長假實現,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現在重要的任務是“泄洪”。“五一”長假取消後,“泄洪”的口子少了,建議恢復“五一”黃金週,或在5月設一個新的長假,滿足人們出遊的願望。
此前有一種“錯峯休假”的說法,即將整個假期分爲前後各7天。員工與用人單位在個人申請和雙方協商的基礎上,確定休假日期,以此分流。但這是想當然,它有可能導致全國長達半個月的停頓與混亂,簡單說,就是比如以長江爲界,江南前一週沒人做事情,江北的人沒法對接,反之亦如是。而一個單位或者機構很難在只有一半人的情況下,實現正常運轉,這個社會成本太大了。
“冷靜”派增加黃金週無用關鍵在強制帶薪休假
王富德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再加4個黃金週也沒用,關鍵是國家應該在部分單位強制執行帶薪休假制度。
現在已經不是恢復五一黃金週的問題,中國的旅遊市場存量太大了。即使再增加4個黃金週也沒有作用,照舊會像“十一”這般擁擠。目前唯一的解藥是國家能夠在部分領域強制執行帶薪休假制度,比如公務員可以、大國企的員工也可以。
從今年“十一”黃金週的出遊人羣構成就不難看出,大部分都是白領、教師、公務員等,而這些人的所在單位恰恰是適合執行帶薪休假制度的,這樣一來才能真正達到錯時的目的,出遊時間就可以由出遊者自由分配,這是從根源上去分流,因爲中國的旅遊者都不傻,他們自己會有自己的打算。
同時,還有一點要提的是,黃金週不可否認在前些年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比如促進經濟,拉動消費,但是現在的黃金週更多體現出的是弊端。
以景區爲例,住宿、餐飲等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根本就達不到黃金週人流量的標準,但一個景區又不可能按照超高流量去做規劃和建設,所以承載力必然出問題。現在甚至已經危害到了目的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今年“十一”期間,鼓浪嶼的居民就抱怨說市場裏的海鮮都被遊客吃光了,現在連自己家裏做飯的食材都供應不上了。
信息不對稱黃金週超負荷
戴斌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
現在黃金週的超負荷其實和信息不對稱有很大關係。
加強發揮信息技術在旅遊管理領域的作用,能夠拓寬溝通渠道,有效解決旅遊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遊客更加便捷地瞭解景區的遊客接待狀況。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利用信息技術,可以開展參觀預約服務,也可以滿足遊客旅行中交通、住宿、娛樂、支付及其他後繼服務的全方位需求,讓消費者及時得到景區的全面信息,減少消費者旅遊的盲目性。
難點
帶薪休假落實難在工資工齡
剛剛過去的長假,讓帶薪休假制度成爲衆多勞動者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勞動學會薪酬專業委員會的一位專家昨天向記者表示,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以及職工累計工作的認定,是制度落實的兩大難題。
企業人爲減工齡
這位專家表示,《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明確規定,“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以及“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事實上,這兩項規定正是我國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難點。
據介紹,《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在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推行,通常不會遇到太大阻力。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在員工人數衆多的非公有制企業的推行。一方面職工在年休假期間只得到了正常工作期間的部分工資收入,如可能只發基本工資,但卻可能怕得罪單位而自認倒黴。另一方面有些單位會考慮人力成本上升的問題,不認可職工在以前單位的工齡,人爲縮短職工的累計工作時間。
休假給底薪違規
專家分析,無論是在當前市場經濟中,還是從法律角度講,都沒有“基本工資”概念。雖然有些實行計件工作的單位會給員工固定的“底薪”,但按照規定“職工在年休假期間享受與正常工作期間相同的工資收入”,企業任何只給與休假職工所謂“底薪”、“基本工資”、“最低工資”的做法,都是違規的。
專家建議,有關部門應聯合加快推進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暢通舉報渠道,對違法企業加重處罰力度,提高違法成本,逐步健全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