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網訊:“東風不過晌(午),過晌嗡兒嗡兒響”、“船上蒼蠅飛,不日東風吹”、“魚蝦追風頭趕風尾”……這些都是在漢沽蔡家堡村流傳了幾百年的“漁家諺語”。日前,濱海漁家文化研究者、蔡家堡村漁民劉翠波開始蒐集整理漁家諺語,傳承文化瑰寶。
劉翠波告訴記者,漁家諺語是漢沽地區海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具口語化、地方化的特點,語句簡練,藝術性強,是漁民們600年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有許多諺語成爲人們指導生產、觀天測海的傳世經典,成爲漁民駕馭海洋的一種本領。如“七死八活九有流”意思是說,農曆每月二十七,潮汐的流速反差還不大,二十八開始加速,以後會越來越快,二十九潮汐流速反差達到鼎盛期,然後走向衰竭。
劉翠波說,海洋生物在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環境要求,從而引起“魚類迴遊”。這種洄游都有一定的週期性,每年總是循着基本相同的時間、水層、路線,漁民在長年累月的捕撈實踐中,掌握了這種迴遊規律,而且將其總結成簡明扼要的諺語世代相傳,成爲一種“捕魚經”。如諺語“九月九,灌網袋口”意思是說,這個季節天氣涼了,許多洄游的魚蝦開始向深海游去。
“在沒有潮汐表的年代,漢沽漁家是根據月亮活動週期編成諺語來推算潮汐時間的。”劉翠波說,如“初一十五晌午潮半潮”是說在每個陰曆初一、十五的時候,一般是從十點鐘左右開始漲潮,漲到下午三點多鐘。同類的諺語還有“初八二十三,潮滿亮了天”、“二十五六兩頭不就”、“月出月落落疆頭”等。
劉翠波說,漁民全憑經驗掌握和測定潮水漲落時辰,從古到今,世代相傳。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漁船上安上了報話機、GPS等現代化設備,任憑天氣如何變幻,漁民們都可以及時防範。不過,那些凝聚着漁民們無限智慧的漁家諺語在不少時候仍然起着作用,彌足珍貴。本報記者劉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