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殊今天是中德建交的四十週年紀念日。最近一位四十多年前我在波恩認識的德國記者朋友來看望我,在回顧我們共同經歷的中德建交時,深爲這四十年來兩國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之快而感慨。
他從上海打電話給我,說他是前德國電視臺的駐華記者,回北京時想來採訪我。我怎麼也想不起他的名字,到見面後我才記起他是我在波恩認識的一個熟人了。還是在四十多年前的1969年12月底,我到那時還是西德的首都波恩當新華社波恩分社的記者。當時兩國還沒有建交,只有新華社在1958年同德意志新聞社達成互派記者的協議而建立的波恩分社一家。我已是第三任了,有時到德意志新聞社駐波恩分社去看望分社的負責人,因此認識了他。當時他還很年輕,大學畢業不久到新聞社來擔任駐波恩記者。後來,我常在記者招待會上看到他,也就熟悉了。在1972年8月兩國在波恩舉行建交談判時,我擔任了談判代表。兩國在1972年10月建交後,我又調到我國駐西德使館先後擔任了參贊和大使。看到他的機會就少了。十多年以後,我在1986年初從奧地利回國到研究所工作時,在北京又看到了他。他已是德國電視臺的記者,在北京工作已多年了。從此,每當他的臺長和主編到北京訪問時,由於我同多任臺長和主編都很熟悉,因此他常邀請我去參加他舉行的宴會。可是兩年多後,他又離任回國了。
他告訴我,他已退休多年,但今年是中德建交四十週年,雙方都在準備慶祝這個日子,他作爲兩國關係發展的一個見證人,將應報刊的約請寫一些紀念文章。由於當時新華社波恩分社是兩國唯一的瞭解情況和聯繫溝通的渠道,我又是參加中德建交全過程的人,因此趁這次來華旅遊之便,專門前來採訪我,談談四十年來兩國關係的建立和發展。他很感慨地說,當初他們都沒有料到,兩國關係發展之快令人吃驚。只是從貿易一項來說,建交那年(1972)只有兩億多一些美元,而到去年已達到近一千七百億美元,佔中國同歐洲貿易的三分之一還多。我告訴他,我同他一樣感到吃驚。這些年來,兩國已建立了戰略合作的關係。雙方高層領導人來往訪問很多,兩國包括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來往越來越密切,民間來往和旅遊的團組就更多了。這種關係來之不易,讓人十分珍惜,說明了雖然我們兩國的體制不同,但只要雙方都有發展友好合作的真誠願望,兩國的關係就能得到很快的發展和鞏固。
在建交四十週年將要到來的時候,我和他都想起了當時兩國的領導人爲建立這種關係的明智決策和靈活外交行動。現在,當時兩國的領導人除了德方到北京正式簽署兩國建交公報的外長謝爾還健在外,中方的毛主席、周總理、李先念副總理以及姬鵬飛外長、喬冠華副外長等和德方的社民黨的勃蘭特總理、基民盟的施羅德副主席、基社盟施特勞斯主席等都已先後去世了。我當初到波恩時兩國的關係還很冷淡,來往很少,貿易額也很小。但是兩國都發生了變化,我國改善了同美國的關係,基辛格祕密訪華,我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更多國家建交,尼克松訪華等;西德社民黨在1969年大選中戰後第一次成爲議會中最大的黨,同自民黨組成了聯合政府,社民黨主席勃蘭特擔任總理,自民黨主席謝爾擔任副總理兼外長。在戰後執政了二十年的聯盟黨在議會中成了反對黨。兩國的關係漸漸接近,經過毛主席批准周總理決定由外交學會邀請西德聯邦議會外委會主席、反對黨基民盟副主席施羅德在1972年7月訪華,在會談中同外交學會會長、副外長喬冠華達成了兩國爲建立外交關係而努力的內部諒解。後來雙方在波恩舉行建交談判達成了協議,德方謝爾外長10月11日在北京同姬鵬飛外長正式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我們要感謝他們共同的努力,爲兩國後來關係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也要感謝兩國一代又一代的領導人對中德合作和友誼的重視,他們爲發展這種戰略合作關係作了堅持不渝的努力。
他又拿出一本剛買的我在多年前寫的記述中德建交的回憶錄《中德建交親歷記》的德文譯本,請我簽名留念。他說這本回憶錄記述得很詳細,已經再版了兩次,說明德國讀者同中國讀者一樣,很重視和關注雙方友好合作關係的繼續發展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