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王小妮
對於九零後,王小妮說:我聽到的幾乎都是對他們的批評。他們毫無準備,在人間剛一露頭就被密集的貶義詞團團圍緊。但是,吃着這土地上的糧喝着這土地上的水,他們自然要長大要成人。
或許,這樣溫情脈脈的話語之所以難得聽到,正是因爲人們對於他們並不真的瞭解。
一本書的傳遞——北島《城門開》
帶了香港牛津版的《七十年代》去上課,一個學生翻看它。我說可以借給你看。他拿到手上說:哎呀,這麼沉啊!
一個女生告訴我,她平時讀書,文學少,厚書少,多數是圖片什麼的。
網絡時代加劇了對圖書的忽視,典籍和名著都有退後和失效,學生也不再唯老師是聽,由個人興趣引發的對某些信息的探求和研究,很多都遠超過老師。
有學生向我借北島的《城門開》,書交他之前,我急着往《城門開》裏夾幾頁白紙,囑咐他記記感想。大約三個月後書還回來,沒留隻言片語,那幾頁紙也沒了。這事讓我想測試一下,像《城門開》這本不厚的書,一個學生要看多久。有20個人自願報名讀它。我說有兩個條件:一、要寫書評;二、我要測試你們的閱讀速度,抓緊看,抓緊傳遞。他們突然來了興致,躍躍欲試:老師,就像傳一隻漂流瓶嗎?原本,我想到的只是傳遞一本書,沒想到這其中的遊戲感。
第一個星期過去,我問了,只有一個人看完了,我催他們說這可是測試。一個月過去,有12個人讀完這本書,平均每個人兩天多,都寫了讀書筆記。餘亨報名晚了,排在最後,他自己去買了三聯版的《城門開》,讀後,寫了相當有見解的書評。
即使想讀書的學生,也常常不知道該讀什麼書。買書太貴,他們承擔不起。圖書館匱乏,聽說書籍混亂,每本書都待在它不應該待的書架上。而圖書館閱覽室被考研大軍霸佔了,只要佔座人說考研,其他人就得讓位,秋天以後,這成了校圖書館的潛規則。年底的校園,考研的組成了最盛大壯觀的羣體。體育館看臺一角有個背英語的,一經過,我就想到對天狂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