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一份由上海師範大學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發佈的《2011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指數藍皮書》,引發了全國矚目。其中,廣東的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指數排名全國第一,一舉超過“老牌勁旅”北京、上海、江蘇等地。此次評價標準不是單靠砸錢多、更不是比誰蓋的樓高,而是從“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機構”、“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享受”四個評價維度去綜合考量和比較,廣東拿下的這個“全國第一”意味深長。
2008年頒佈實施的《珠三角規劃綱要》,不僅將“建設和諧文化”作爲單獨章節來闡述,其他部分也有近30處提到“文化建設”,這給“先富起來”的珠三角各地吹響了集結號。2010年7月,省委全會出臺“廣東建設文化強省綱要”,更是前所未有地將強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提上了文化發展的首要位置。2011年9月,廣東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地方法規,明確規定省財政從2011年到2015年設立每年1億元的專項資金,完成基層文化設施的全覆蓋任務。
這一切都爲南粵文化民生的幸福創建提供了強大支撐,而“改革成果由全民共享”的深刻理念,也正以“文化惠民”的形式,春風化雨般滋潤着廣東人的生活。珠三角座座堪稱“地標”的文化標誌性建築落成之餘,遍及城鎮鄉村的文化館、站也開始日新月異;精彩藝術節、知名藝術團體定期以低票價或贈票酬民的同時,珠三角居民還比全國其他地方早半年就嚐到了家門口“三館一站”全免費開放的福利;傳統的送戲送書下鄉化身爲網上大匯演、圖書館聯合網上諮詢,針對弱勢羣體的幫扶有了“文化低保”、“國民文化消費補貼”的設置;還有佔“新廣東人”相當比重的外來工羣體,也正成爲城市“十分鐘文化圈”、鄉村“十公里文化圈”的堂堂享有者……
在取得了30多年經濟騰飛奇蹟之後的廣東,如今正因爲文化的新認知、新實踐,經歷着又一次蝶變。
·鄧瓊·
鄧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