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滕朝陽
今日論衡之公民問政
昨日的《光明日報》說,針對今年『十一』黃金周出現的問題,全國假日辦建議加快推進帶薪休假制度落實,適時啟動我國黃金周假日旅行機制研究,並建議對『五一』假期進行調整並適度延長,以形成多個假期窗口期。同一天,國家旅游局新聞發言人則說,全國假日辦及工作人員從未就『五一』假期的內容發表過意見。
即使剔除涉及『五一』假期的內容,也不會降低全國假日辦建議的總體價值,因為它道出了人們的一部分心聲。今年『黃金周』病態加重的跡象,實已明示優化假期制度早該提上議事日程。而從普通民眾到全國假日辦基於此的反思,或許意味著對假期出游質量的覺醒,因而可能成為假期生活面向質量的一個轉折點。但這一轉折點的實現,又有賴於觀念、習慣和制度的有覺悟變遷。
僅僅延長『五一』假期行不行?是否還需要增加新的假期?這都需要研究論證,較大規模的調整則可能還涉及法律的修改。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假期多、假期長,至少在理論上,出游需求會由集中爆發逐漸過渡到平緩釋放。『宅』在家裡,自然不失為度假之一種。不過,更多的人還是選擇外出旅游,但問題也便由此出現。像衛玠這樣的美男子走在大街上,若萬人空巷地去看,也勢必造成擁堵或踩踏,更不必說一個有13億人口的國家,在短短幾天內發生大規模、大面積的人員流動。而事實也印證,『黃金周』病癥的反復發作並呈加重趨勢,要因正是休假制度的不完善或失效。
但也許只有觀念與習慣的改變,纔能有效推動制度的改進與落實。我們向來把吃、住、行看作民生,而不把休假作為民生置於同等地位,休假的質量更未引起應有重視。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與他有沒有休息時間、能不能自由支配休息時間有莫大關系。但時至今日,有不少單位還是對職工犧牲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大力表彰,一些地方還是只把GDP、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長作為衡量政績和發展的主要尺度。人活著要工作,但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工作,正如人活著要吃飯,但活著不僅僅是為了吃飯一樣。『黃金周』的說法及制度沿用至今,或可說明十幾年來,假期著眼的仍不過是『黃金』而非民眾的出游質量,並由此遮蔽了『周』之背後(源自時間的集中必然引發人群的集中)的難堪現實。
假期出游不應只促進經濟景氣,或者說對經濟的貢獻,只應是提昇幸福指數之時的副產品,而『趕集式』旅游則可能推高煩惱指數甚至痛苦指數。不過,假期出游成為『一鍋粥』,固然與現有假期制度供給有關,與民眾自身觀念也不無關系。有的人是無可奈何,不能或不敢帶薪休假,有的則是主動放棄這一權利,於是大家都趕在法定節假日紮堆出行。又比如,『自駕游』是如今的時髦,即使山高水長、千裡迢迢,很多人也是非自駕游不可的。如果人不分男女老少,地不分東西南北,大家都開著私家車到杭州去看西湖,那麼,即使把西湖填平了用作停車場,恐怕也還是『停車難』。
世上有沒有『完美』的假日制度設計呢?也許有,也許沒有。但再完美的假日制度,也只能面對13億多人口這一無法逆轉的巨大現實。盡管如此,一個業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她的民眾不能說沒有理由去表達提高假期出行質量的追求與訴求。(作者是北京青年評論家)
滕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