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來自貴州的黃成是名副其實的全纔,藝術團的作詞作曲、舞蹈創作、道具服裝,樣樣精通。瞧這滿屋子的華麗演出服,都是他親手設計、購買材料和一針一線縫制而成
『各級黨委政府要牢固樹立『文化民生』意識,把基本文化權益保障放在與就業、教育、衛生等同樣重要的位置,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要開展『國民藝術教育普及活動』,加強和改進在校學生文化藝術素質教育,培育學生健美心靈和高尚情操。要規定青少年學生、引導鼓勵乾部職工和居民群眾觀看文藝演出,參觀博物館和美術展等。
在文化建設中,要把群眾文化擺到優先發展的位置,更加注重開展好廣場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鄉村文化、外來工文化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滿足人民群眾『求知、求真、求美、求善、求樂』的需求。
———汪洋在2010年7月省委全會上的話
『要做實群眾文化。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從實際出發,順勢而為,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改革發展成果。各級黨委政府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
———2012年8月23日,汪洋在聽取廣東省文化強省建設情況匯報時要求
文/羊城晚報記者鄧瓊
通訊員刁定宏
圖/羊城晚報記者鄭迅
都是工人
這是2012年中秋節前的一個周五晚上,中山市三鄉鎮文化活動中心的排練廳。來自四川的大眼睛姑娘、茶藝師龔蘭蘭,和來自海南的小個子小伙、農信社前臺馬曉文,一前一後走了進來。不過,他們不僅互不相識,而且也都是第一次出現在這裡。
已有人在好奇地打量著,還有人輕輕吊嗓,或者乾脆對著鏡子、伸胳膊踢腿地練了起來。一聲招呼:『哎,你們是新來的?到團辦公室去登記一下再過來吧。』每周此刻,是三鄉工人業餘藝術團搞綜合排練和開團務會的例牌時間。蘭蘭和曉文都剛經過考核,是最新亮相的團員。
他倆也在不停觀察著身邊的一切:這間排練廳足有250平方米,音響、合唱臺、練功設施一應俱全,是鎮上最『專業』的所在了;不斷進出的團員,青春靚麗,雖然大家看上去匆匆忙忙剛下班不久,但都脫下工服、換上了漂亮的便裝或者精神的練功服;門口,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圓形LOGO懸掛在牆上,除了帶有『三鄉』字樣的圖案,還有一句平實的話『走到一起來』,據說這是藝術團創辦之初由一位皮具廠的工友設計的……
10年來,這個前前後後吸納過400多位『文藝發燒友』的藝術團,眼下有成員45人,來自全鎮20多家工廠,他們身後,是16萬三鄉產業工人。因為臨近『雙節』加班多,這晚的排練人員只到了25位。
三鄉,是一個珠三角腹地典型的中心鎮:工業發達,綜合實力在廣東1151個鄉鎮中排名第25位;外來務工人數常年保持在戶籍人口的4倍左右。
地方『名團』
開會了,團員們到排練場一側坐成了個『U』形,豁口處就是發言席。圓圓臉的團長助理鄧雅蘭開始主持會議,她先鼓動著兩位新成員很快做了個自我介紹———蘭蘭唱歌跳舞都好、但是想當司儀;曉文本來是憑歌技『入了團』,不過作為一名文科專業的本科生,他也喜歡舞文弄墨,所以也對語言類節目的編導感興趣……『後生可畏啊!』不知誰開玩笑嚷嚷一句,看上去都很『後生』的大伙兒笑成一片。
以『打工歌王』名聞鄉裡的團長楊成樣子很和氣,語不高聲的,等閑聽不出他身為抒情男高音的『底氣』。他是這個團的『創始人』之一,工棚裡的『水房歌星』出身,當了十年的團長,安排起公務來自然井井有條:『下一階段團裡的演出任務比較繁重,9月27號到29號三個晚上都排滿了,各分隊的隊長要抓好排練和召集,不要忙中出錯。特別是服裝方面,要嚴格聽黃團長的安排調度,提前分類預備著。』目光所及,瘦瘦的副團長黃成點了點頭。別看他腿腳有殘疾、行動略不便,可團裡幾乎全部的演出服裝,從買制衣廠的下腳布料、到設計、縫紉,基本都出自他一人之手!八年之前,還在中山港口鎮打工的黃成,就是以這手絕活兒和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叩開了藝術團的大門。
『另外一件工作,明晚對面文化廣場上新設的「民眾樂園」要開園了,這是咱們鎮上五個民間文藝團體一同展示的舞臺,還要帶動廣場上參加活動的人同樂,所以希望團員明晚沒有工作的,都能參加,去活躍氣氛,也發現些好苗子啊!』楊成所說的,是三鄉鎮最近策劃出臺的群眾廣場文藝活動,每周六舉行。
實際上,他們的藝術團早已是當地知名度最高的一支文化力量,不僅跑遍了中山24個鎮、三鄉鎮17個村,足跡流布珠三角,還曾一路演到了北京。年均50多場次的免費露天演出,他們唱著、跳著、說著和臺下觀眾心意相通的自編自演節目,看過演出的觀眾累計超過了90萬人次。當地規模最大的寶元鞋廠、麥氏皮具廠、廣星鞋廠等等企業,不僅是他們經常光顧的『舞臺』,也為藝術團輸送了眾多的表演骨乾。上萬村民坐滿的山坡,數千工友雷鳴般的掌聲與喝彩,身邊同事艷羡的目光……不止藝術團是名副其實的地方『名團』,團員們也都成了單位或者當地的『名人』!
自掏腰包
安排完工作,雅蘭爆個了料:後天,舞蹈隊的湖南小伙子王穎就要迎娶他的『隊友』宋美雲了!眾人頓時喧騰起來。不過,這在團裡還真算不上『新鮮事』!看看團務會進行的同時,旁邊四五個孩子也在開『小會』就知道———不僅藝術團的『雙職工』頗多,連這些『團二代』都能上臺了!爹媽周五晚上都來開會和排練,孩子們在家沒人管,不如也跟著來耳濡目染。今年4月舉行的十周年團慶演出上,孩子們也演起了吹葫蘆絲、耍雙節棍、小組唱等節目,十分可愛!
『三鄉鎮第二屆集體婚禮的時候,那11對新人裡,就有4對都是我們藝術團的!你想,都是愛唱愛跳的年輕人,年貌又相當,當然很容易「來電」啦!』說話間,一個胖男孩舉著輛玩具汽車跑過,楊成悄悄告訴記者:『他爸媽的團齡都超過8年了!白天兩人在一個工廠上班,晚上到這裡排練,結婚生下兒子,就取名叫「承藝」,要代代相傳啊!哈哈!』
有人問王穎:『後天就要舉行婚禮,今晚還要來排練,怎麼這麼大的癮?』他笑著說:『你們不都一樣?幾天不來就心癢!』一聽這話,發著燒還一下班就趕來排練的鍾艾飛也點頭不迭,她說:『跳跳舞,發燒也沒那麼難受了!』這麼多年來,三鄉工人業餘藝術團始終堅持排練、演出全部無償進行,可大家還是樂此不疲,寧願自掏腰包出車費買盒飯。這樣的勁頭屢屢讓他們身邊的工友不解,『但這也是一種業餘的生活方式,你有空去打麻將、上網,我有空來藝術團唱歌、跳舞,各人選擇嘛。』鍾艾飛一臉的驕傲。
安居圓夢
團員們還想打趣王穎,有『溫馨姐姐』之稱的黨支部書記溫昕開聲了。她要提醒大家兩件事:『鎮裡最近確診了一例登革熱患者,所以大家要特別注意防范蚊蟲叮咬,如果莫名發燒應該及時去醫院……』到底是團裡的『金牌司儀』,說起話來不僅字正腔圓,而且非常簡潔得體。藝術團的黨支部成立於2008年10月,現在已有了9名黨員,而且遞交申請書的團員也越來越多了。
『溫書記還是鎮上的「公務員」呢!』一位團員小聲說,這著實令記者大吃一驚。一打聽纔知道,因為溫昕文筆不錯、組織能力強,已經被選調到三鄉鎮黨政辦當上主任助理了!不僅如此,藝術團還有彭健、凌曉麗兩位多纔多藝的『女能人』,現在成了三鄉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專職工作人員。而楊成自己,也隨著買房入戶而在2007年成為了新『中山人』。最讓他激動的是,去年自己還被評為『中山市十傑市民』!從湖北到廣東,沒想到是在珠三角的這個小鎮上完成了安身立命、安居樂業的夢想。
其實,這個讓楊成、溫昕以及400多位團員信任依戀、大顯身手的平臺背後,有三鄉鎮政府苦心營造了近十年的公共文化氛圍:3000萬元興建的文化廣場,全體新舊居民共享;5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無償提供給20多個群眾藝術團體排練、活動;對這個外來工組成的業餘藝術團,視同子弟兵,不僅提供辦公室、排練廳、日常運營經費,並且利用一切演出資源,助他們揚名、提高、選材……以文化容人,以文化養心,勝過無數口號和數據。
打成一片
會開到最後,楊成還宣布了一個好消息:中秋節那天中午,隔壁『鄉之韻』中老年合唱團的阿姨們要請大家吃飯!『場地就設在這個排練廳,她們會從家裡端來親自下廚的拿手好菜,擺在長條桌上,和我們一起過節!要來的舉手報名!』一時間手臂林立。
『鄉之韻』合唱團是三鄉鎮上另一個頗具知名度的文藝團體,這些家在本地愛好文藝的阿姨、大姐們,跟工人藝術團的年輕人真叫『打成一片』!她們的團部就在隔壁,經常共用排練廳、同聽歌舞老師指點。在生活上,阿姨大姐們也給遠離家鄉的年輕人諸多溫暖幫助:小到求醫問藥,大到打聽社保、醫保政策,『像辦積分入戶那麼重要的手續,有時遇到我們加班來不及交表什麼的,都會托有空的阿姨幫個忙。她們待我們,真是像對鄰裡鄉親一樣。』雅蘭說。
在這樣友善崇文的氛圍中,團員們同樣以強大的愛心『反哺』社會:資助當地身患骨癌的截肢少女吳佳恩繼續讀書,為頤老院的老人家捐贈輪椅,為同樣在三鄉打工而因車禍致殘的陽江工友藍福慶買電腦、出現在每一個需要義演籌款助人的舞臺上……就像藝術團的名稱裡並沒有『外來工』的字樣,他們也不是坐等幫助的弱勢群體,或袖手旁觀的外人,而是平等地生活、奉獻在這片土地上的勞動者。
鄧瓊、刁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