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06年,公安大港分局板廠路派出所在界內興德里社區建立了一個集辦理暫住證、急難事件處置、治安巡邏防控、法律宣傳諮詢、便民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警務室。該警務室自建成以來,積極發揮作用,高效服務羣衆,2011年被評爲“天津市人民滿意警務室”。
出警快速處警高效
按照110接處警規範要求,城區派出所接到處警指令後,5分鐘內必須到達現場。可是,由於道路交通狀況複雜,特別是趕上交通高峯時段,民警很難做到這一點。但在興德里社區,情況完全不同。社區警務室民警王炳勳說:“老百姓報警肯定是遇到了難事,誰不希望民警能快點兒趕到?我們這個警務室就設在小區裏,每次接到報警,總能以最短時間到達現場。”
“‘派出所’就在我家門口!”提起警務室的出警速度,興德里居民李大爺打開了話匣子。他說,一天傍晚,他從外面回到家,把自行車停在了樓門口。不到5分鐘,他再下樓去,發現車子不見了,立即撥打110報警。掛斷電話後,他還沒來得及平復心情,就看見王炳勳趕了過來。“您來得真快……”李大爺趕緊看了看錶,還不到兩分鐘。聽李大爺講述了案情,王炳勳根據經驗,趕到小區後門蹲守,將偷車賊堵個正着。
王炳勳說,自從開始在小區裏辦公,出警路程短了,幫居民辦事方便了,處警效率也上去了。不僅如此,小區裏電話報警數量也少了許多,因爲居民覺得既然家門口就有警察,遇到什麼事情,與其打電話報警還不如直接上門去呢。
警力下沉融入民生
興德里警務室的服務深度融入了居民的生活。居民遇到什麼難事,馬上會想到去警務室求助,而平時沒有什麼事情,也願意過來找王炳勳聊聊天。
然而,警務室剛建立時,着實有過一段“門庭冷落”的日子。那時,社區居民普遍認爲“找警察肯定沒好事”,都對警務室敬而遠之。直到有一次,王炳勳成功地調解了兩戶居民之間的糾紛,令大家對他刮目相看,這才逐漸和大家熟絡起來,並得到了支持和認可。從此,不管是鄰里拌嘴、鑰匙被反鎖在家裏,還是管教孩子,大小事務,都有人到警務室找他幫忙。
而王炳勳每天早上8時準時下社區,和居民“聊天”,瞭解社區治安情況,詢問是否有鄰里糾紛。之後,他帶領社區流動人口協管員一起對社區內的流動人口進行排查,瞭解是否有陌生人員出入,動員、組織社區居委會及居民建立並完善以社區治保會爲主體的羣防羣治組織,同時爲孤寡老人、殘疾人提供上門服務,受到居民羣衆的好評。
警民議事共建平安
“最近,小區裏好幾處路燈壞了,走夜路非常不方便……”
“小區北門擠滿了攤販,環境又髒又亂……”
每逢週一,興德里小區的小花園裏就格外熱鬧。居民們紛紛聚到這裏,和王炳勳討論小區近況。這就是興德里警務室獨創的社區居民議事制度:各樓居民代表彙總上一週自家門口的大事小情,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議事會上集中提出,再由民警出面解決。王炳勳向居民保證:所有事務,可以當場解決的,立即處理,決不拖延;不能當場解決的,及時聯繫相關部門,協調解決。
一段時間,興德里小區夜間頻繁丟失自行車。王炳勳在社區居民議事會上得知這一情況,想了一個防範妙招:他發現小區裏住着的幾位出租車司機總是深夜才收車,便請他們戴上“紅袖箍”,每天收車前在小區前前後後轉上幾圈,確定沒有異常再回家。此招一出,小區內丟車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現在,一提起社區警務室,興德里小區的居民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們說,民警不再是“漂”在社區,而是“住”在社區,這纔是真正的“和居民打成一片”。(天津政法報 王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