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孫立新
《易經》把九定為陽,九月九日是為重陽。關中人把這一天叫做『九月九』,並且在此節日有著一系列的禮尚往來習俗。
舊時,關中各地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送花糕等風俗。其中『花糕』的『糕』字與『高』字諧音,取登高(人往高處走)的意思。秦永洲先生在《中國社會風俗史》一書指出:隋唐以後,重陽節食糕的風俗十分流行,糕的種類與花樣也名目繁多。《歲時記》載:『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枚,號食「祿糕」。』《帝京景物略》載:『九月九日,面餅種棗、栗,其面呈星星然,曰「花糕」。』《興平縣志》曰:『重陽,家具食饌、牲酒相饋。』《臨潼縣志》曰:『重陽上驪山,飲茱萸酒。所親以棗糕相饋。』『重陽有雨,冬有雪,來年豆成。』
重陽節登高可以愉悅身心,鍛煉體魄。唐代詩人王維的七絕《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還有詩人岑參的五言排律《登大雁塔》:『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月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上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都記錄了這一習俗。據說重陽節的登高習俗跟古代一位叫桓景的人有關。桓景跟方士費長房學道術。一天,費長房給他說:『九月九日將有大禍臨頭,你叫家人佩戴一只裝著茱萸的紅袋子登到高處飲菊花酒。這樣就能躲避災難。』桓景照著費長房的吩咐做了,於是躲過了災難。從此九月九日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就流傳開了。
關中中東部地區有諺語雲:『不追九月九,親戚兩丟手。』由此可見,親戚之間十分看重重陽節期間禮尚往來的習俗。
重陽節,咸陽、戶縣、禮泉以及長安西部一帶還要給女兒和外甥送柿子,所以這些地方也把重陽節叫做『柿子節』。
雖然在西府一帶,已經不太重視重陽節,但是隴縣至今還流傳著在這一天為外甥和未婚媳婦送很大的花糕的習俗。
咸陽一帶還要為新婚女兒送棗糕。通常情況下,一鍋只蒸一個棗糕,『棗糕』諧音『早高』,表示『步步昇高,早早發財,家業興旺,萬事大吉』。
興平民間在這一天則有蒸花糕的習俗。新媳婦要提前幾天回到娘家,開始給婆家每人准備一件禮物,一般給老人做布雞,給其他人做花枕頭、書包、布老虎等。而娘家人也要提前幾天趕制花糕。花糕用精細白面蒸成,嵌有紅棗,如圓形寶塔,共7層,底部直徑一尺多,最底層的邊緣有盤臥的青龍和展翅的鳳凰,第3層有各種姿態的牛羊、雞鴨等。其餘各層有糧食作物、花卉圖案等,最頂端則是一只花狗,所以花糕也稱作『花狗』。興平人蒸一個花糕通常需要三四個時辰。蒸熟後,要將其放在一個較大的方盤中,方盤四角各有一鮮紅的軟柿子,象征糧食、果實豐收。到了九月九這天,興平等地的新媳婦便和娘家父母一同去婆家,過去,是用背籠背著放在方盤中的花糕,如今,有不少人是開著手扶拖拉機去親家送花糕。親家一到,婆家便盛情款待。晚上,鄉黨都來串門觀賞花糕,主人將花糕切成小塊,散發給鄰裡、親友。親戚鄉鄰一起品嘗花糕的美味。
彬縣是日以吃棗糕為盛事。節日期間,外家給外孫、以及同輩親戚中年長的給年幼的要送棗糕,也叫『送九月九』;新婚之家、訂婚之家,則要給女方家送棗糕,又叫『追糕』。當地人常以插花大棗糕為貴,先用精粉做出動植物的各個部分,上籠蒸,出鍋後將其再組裝成獅子、老虎、花籃等形狀。最大的糕是用一斗面蒸成的,上面插著鮮花,放置篩中,擔挑過街,一路上招致眾人的圍觀和品評。
高陵人在這一天娘家要拿著『牛蹄饃』給女兒去追節。若是新婚,一定要拿上貼著大棗的花糕(當地人叫做『四花饃』),用一層厚厚的饃底托著,表示登高之意。高陵人對於九月九日的追節活動非常重視,即使『三秋』時節再忙,也一定要抽時間給女兒去追節。
渭南一帶講究這天給女兒送花糕。花糕分為『花』和『糕』兩個部分。糕為面食所做,形如一只倒扣的面盆,層層疊疊,每層夾有紅棗、花生、蓮子(或栗子)、桂圓,配以紅糖、芝麻和青紅絲等,取『早生貴子』之意;而花一般選擇面食(涂色)或蠟油或蘿卜或絨緞等。
蒲城在九月九日這天,娘家則要為新婚頭一年的女兒,舅家為新生的外甥或外甥女送24個柿子、直徑一尺以上且做工精致的大花糕。其他親戚則送15個柿子和小花糕。
另外,華陰人講究在重陽節裡吃餛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