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創新社會管理形式,建立全面覆蓋農村的組織體系。”一場發端於肅寧縣、以“四個覆蓋”爲主要內容的農村社會管理創新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燕趙大地上紮實推進,給河北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全新變化。
“四個覆蓋”的核心是,以基層黨組織爲核心,以村代會羣衆性自治組織爲平臺,以農村經合組織和綜治維穩組織爲骨架,打造覆蓋整個農村和廣大農民的管理服務網絡。
有關專家認爲,這是新時期農村社會管理的一場革命。
黨組織跟着羣衆走
——基層黨組織全覆蓋,黨旗在廣大農村高高飄揚
隨着經濟社會結構的不斷變化,農村黨員的流動性日益增強。
“讓黨組織跟着羣衆走。”針對新的形勢,河北省按照“四個覆蓋”的要求,打破以行政村爲單位的傳統模式,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產業鏈條中,建到羣衆性自治組織和綜治維穩組織中,形成了“哪裏有羣衆,哪裏就有黨的工作;哪裏有黨員,哪裏就有黨的組織”覆蓋各方的基層黨組織網絡。
在涉縣井店鎮拐裏村,除村黨支部外,村代會、花椒專業合作社和綜治小區中也分別成立了黨小組。合作社黨小組帶領村民推廣標準化種植和加工銷售,年增收300餘萬元。
“每個黨小組都有‘責任田’、每名黨員都有‘自留地’。”大城縣實行黨員“七權七責”制度,將全縣劃分爲1465個黨小組、9705個黨員責任區,定期走訪羣衆,瞭解民情、化解矛盾。
今年8月3日深夜,6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突襲秦皇島市,戴河鎮車站村部分村民生命財產遭受威脅。危急關頭,村支書帶領黨小組長開着各自的私家車,冒險行駛在泥濘的土路上,將90多名被困村民安全轉移。
黨的組織機構拓展延伸到農村各個領域、各個行業,不僅加大了覆蓋範圍和密度,也使黨在農村的領導又有了新領域,黨組織活動有了新陣地,黨員發揮作用有了新平臺。一批有本事、有威信的農村能人加入到黨員隊伍中。今年以來,全省共新建各類黨組織3.3萬個,其中黨總支799個、黨支部2344個、黨小組2.9萬個,新發展農村黨員2.4萬名。
從“爲民作主”到“由民作主”
——羣衆性自治組織全覆蓋,廣大農民成爲當家人
塞外山城,秋高氣爽。投資23億元的北汽福田汽車部件中心項目現場一片繁忙。這個項目徵用了承德市雙灤區大龍廟村350多畝土地,僅用20天就完成徵地拆遷,沒有一個村民上訪。
說起其中的轉變,村支書王文樹說:“關鍵是村代會發揮了作用。現在什麼事都上村代會,由羣衆說了算,村裏工作好乾多了。”
“這樣的變化極具創新意義。”河北省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認爲,這些年,雖然對農村幹部實行了民主選舉,但羣衆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農村土地等資源、資產急劇增值的情況下,牽涉村民利益的一些決策存在不透明、不民主、不公正現象,導致一些地區幹羣關係日益緊張。
爲此,河北省大力推行農村羣衆性自治組織全覆蓋,在村支部、村委會的基礎上,逐村建起常設性的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監督委員會,被羣衆稱爲新“兩會”。
村裏的重要事項,村“兩委”不能擅自決定,必須由村代會決策,再由村委會執行,村監會全程監督。同時,通過村支書競選擔任村代會主席,把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貫通起來。
“支部領,村委幹,村代會點頭才能算,村監會從頭到尾看”,這種村級治理的新架構,徹底改變了過去由少數村幹部說了算的做法,實現了從“爲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轉變。
新“兩會”成了農民的“順氣丸”。目前,河北省已有2.9萬個村建立了村代會、村監會,佔村總數的59%,其中58%的村實現了村支書兼任村代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