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國內知名私募網站——私募排排網公佈的一組調查數據顯示,超過五成的私募擔心創業板會面臨整體性風險,僅有4.76%的調查對象對創業板表示樂觀,認爲不會存在風險。私募基金對創業板的謹慎態度在目前市場投資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回想2009年的10月30日,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集體上市,當日各股平均漲幅達106%,風光無限。而截至今年10月中旬,創業板355家上市公司中超過6成跌破了發行價。10月底,創業板將迎來自己3週歲的生日。回顧創業板3年的發展歷程,一些“成長的煩惱”如影隨形——如“三高發行”、高管減持、業績變臉等情況頻頻發生。
先說“三高發行”。據統計,我國新股發行歷史中,目前以百元以上發行價登場的個股共4只,其中創業板有1只(湯臣倍健110元);而在A股首發市盈率曾超過100倍的18家公司中,創業板佔據了16席,其中新研股份以150.82倍的首發市盈率摘得A股目前歷史上首發市盈率之最;另外,從募資情況看,高價發行公司獲得鉅額超募資金的現象也較爲普遍。再說高管減持。據統計,創業板上市公司近3年,發生過重要股東減持或增持行爲共計2373次,其中減持行爲2040次,增持行爲333次。減持的股份參考市值爲174.23億元,增持的股份參考市值僅爲9.47億元,減持股份的參考市值爲增持股份參考市值的18.39倍。此外,從創業板上市公司近年的業績來看,一些新股、次新股的業績“變臉秀”也是屢見不鮮。2009年至2011年間,創業板整體淨利潤增幅分別爲50.18%、43.43%、18.49%,而最新的2012年中報顯示,創業板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整體業績下滑了2.23%。
雖然爭議不斷,3年來創業板在金融領域發揮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創業板的設立,爲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完善市場功能,以及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建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統計顯示,3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合計募集資金2272.61億元,其中超募資金爲1260.73億元,爲上市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爲了讓創業板實現更好的發展,證券監督管理部門一直在努力,如延長創業板上市公司督導期,建立創業板信息披露保薦人跟蹤報告制度,制定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規定,修訂創業板年報披露準則等。不可否認,這些在監管制度上的完善和努力,爲創業板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隨着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施行、上市公司分紅監控力度加大、投資者保護進一步落在實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逐步建立和日趨完善,創業板未來的發展之路一定會更平穩。
一個新生事物在從新生向成熟轉變的過程中,往往都會面臨“成長的煩惱”,即將年滿3週歲的創業板正面臨着這樣的煩惱。惟有迎難而上、不畏懼、不退縮才能克服困難,這也是創業板逐漸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