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們似乎很喜歡用“新”這個詞,去標榜一些新出現的並且與以往有着相似而又不同的事物。拋去其他方面的不說,僅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就出現過“新歌劇”、“新秧歌運動”、“新音樂文化”、“新民歌”等概念。作爲一個新生事物,“新民樂”也不例外地被貼上“新”的標籤。“新民樂”自出現以來,不僅在學術界,而且在普通大衆中也產生了很大的爭議。
作爲一種新的音樂表現形式,“新民樂”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音樂?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新民樂”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
“新民樂”是民樂的繼承和發展
“新民樂”概念的首創者是三家媒體——即中央電視臺海外頻道、北京文藝廣播電臺和廣州音樂臺的相關欄目創辦人。中央電視臺《新民樂》欄目的策劃人王康宏稱,他們創辦這一欄目的起因,是有感於以往投資浩大的電視綜藝晚會中的創作歌曲,在傳播效果上大多不理想,也難以流傳下去,於是從1998年開始嘗試選擇一些長期流傳的、受衆熟悉的曲目,委託音樂人進行“現代風格”的改編式創作,並最終將這些作品集中在一個欄目播出。這樣做的好處,第一是相對(全新的創作)省錢,第二是可以藉助“經典”作品的魅力,符合“低成本高效益”的市場經營原則。給這個現代版的“民樂”取個什麼名字呢?“這既不是純民樂,又不是流行音樂,當時作爲欄目的名稱,也想過叫‘新興民樂’,後來想反正就是一個欄目名稱,最後就想到了‘新民樂’這個名,作爲欄目的名稱打出來了。”
“新民樂”概念的另一位始作俑者、北京文藝臺《新民樂》欄目的張樹榮稱,2000年創辦這一欄目的起始動機,是爲了擴大文藝臺受衆的年齡結構。他們與中央電視臺《新民樂》欄目一樣,走的同樣是將傳統曲目進行改編式創作的路子。
由此可知,“新民樂”概念的由來有很強的隨意性和主觀性,提出此概念的動機也僅僅是爲了區別“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所以使得“新民樂”的概念和內涵都極其模糊。
對“新民樂”的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即便如此,總有一些共同的並且明顯的特徵。面對紛繁複雜的說法,綜合各家之言,“新民樂”的定義可以簡單的概括:所謂“新民樂”就是在“傳統民樂”的基礎上,融入西方作曲技法、現代媒體技術及現代觀念的一種新的音樂演奏形式。“新民樂”的特點在於“新”,新就是創新、革新,就是改革,改革是一切藝術之樹常青的根本。然而,“新民樂”本質還是“民樂”,無論採用何種創作手法,何種表演形式,何種技術手段,終究還是在“民樂”這一範疇內,所以從另一方面來說“新民樂”是民樂的繼承和發展。
“新民樂”爲民樂普及搭建了橋樑
“新民樂”可以說就是在傳統基因中開闢的新途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化趨勢的大背景下,隨着中國社會形態的巨大轉型,人們的思考方式,價值取向,文化價值觀也都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人民羣衆對於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日益膨脹,飛速發展的現代經濟與故步自封的傳統文化無法實現有效的對接。“新民樂”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
中國民族樂器經過歷代的相傳和演變,其形制、演奏手法和形式已基本趨於穩定,傳統的審美文化歷經幾千年的漫長曆程,也已形成其基本的文化形態。民樂自古以來就多以單旋律線條爲主,注重音樂的旋律性、線條性和流暢性,注重含蓄和意境之美。這本來是中國民樂的一大特點和特色。然而,隨着全球化趨勢的加強,生活節奏的加快,外來音樂文化的薰陶,多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於這種表演形式比較單一的民樂已經感到不滿足,而且聽久了還會覺得單調。
“新民樂”正是在這個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對傳統民樂進行改編和創新,運用現代媒體技術,融入電子音樂、打擊樂,增強了民樂的和聲感和節奏感,擴充音樂的張力和表現力。“新民樂”融入了多種音樂元素,這種通俗化、大衆化的演繹,既讓聽衆感受到了傳統民樂的魅力,又使聽衆得到了美的愉悅享受,較好地滿足了大衆的審美情趣。“新民樂”是民樂在新世紀向前發展的一種必然形式。
流行音樂通俗易懂,貼合廣大人民羣衆的欣賞口味,因而擁有了巨大的聽衆羣,“新民樂”正是順應了這樣一種需求,以流行音樂的形式爲載體,使民族音樂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同時也爲民樂向普通大衆的普及搭建了一座過渡的橋樑。文化的生產和發展從不是被動的等待受衆主體的接受,而是積極地創造儘可能符合大衆審美口味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本身。
“新民樂”會不會喪失民樂性
“新民樂”作爲一種新的音樂形式,是新世紀中國傳統音樂形式與新環境相適應的結果,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作爲一個新生事物,“新民樂”難免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議論。然而不管批評還是讚揚,大家關注更多的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路子到底該怎麼走,“新民樂”是不是民樂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
吸滿水的海綿想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就必須先擠出一些原來已經在海綿裏的水,這意味着捨棄是爲了更好地吸收。處在今天的中國民族音樂想要更好地向前發展,就必須捨棄一些東西,吸入一些現代的元素。“新民樂”正是對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一種現代詮釋。它的出現似乎給“如何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民族音樂”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爲傳統的民樂開闢了一條新的藝術道路。雖不能說“新民樂”是民樂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但起碼是當今推動中國傳統民族音樂向前發展的一種比較好的方式。
“新民樂”自產生後在實踐中逐漸顯示出其發展優勢。比如,時尚流行元素和現代化舞美技術的加入,使觀衆在聽覺和視覺上的衝擊力大大增強,爲民樂贏得了更多的欣賞者。“新民樂”爲傳統民樂的普及搭建了一座橋樑,同時也獲取了更多的商業價值,這爲中國民族音樂向前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參照的模式和方法。
然而,在看到“新民樂”許多優勢的時候,也不能忽視一些存在的問題。比如,現代流行音樂元素的過多加入,會不會使民樂喪失民樂性?在現代商業運行機制下,舞臺包裝和現代配器的加入,會不會影響或者降低民樂作品本身的內涵?現代電聲技術的運用,是否會消弱民族樂器原有的韻味和細膩的音樂表現力以及音樂的可聽性?作爲信息時代的音樂形式,該音樂的審美價值是什麼?
“新民樂”作爲一種新生的音樂形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被定義,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也不斷地涌現。“新民樂“的未來發展之路還很長,不管其音樂形式是否完善,但至少讓中國民族音樂呈現出了新氣象,表現出了活潑的生命力。
(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