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資料圖片
在網絡成為人們必要生活方式的當今社會,網友們不斷改編、制造並豐富著日常生活語言的范式及內涵,為人們的存在樣態及交往方式帶來了新的面貌,網絡語言是其典型代表之一。網絡語言(Net-speak)是指網民在網絡平臺上收集資料、發表觀點、溝通對話、傳播信息中使用的,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獨創性、便捷性、寓意性的自然語言。與傳統上相對單一、簡化的語言形式相比,網絡語言不僅加入了肢體、面部表情等傳遞情感、表現情緒的形象要素,還加入了更多的『表演性』、『誇張性』的色彩。伴隨著網絡語言向社會、政治、民生等問題的波及,其日益成為能夠影響現實生活的『大眾』語言。
一、網絡語言折射了網絡時代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關於好壞、對錯、真假、美丑、善惡等客觀存在的穩定而持久的主觀心理傾向。經濟轉型、社會變遷、政治圖新、文化碰撞等社會因素固然是充實與豐富價值觀內涵、誘發與激蕩價值觀形成與轉換的深層力量,但語言在價值觀的形成、培育及傳承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網絡以其開放、共享、迅捷的技術平臺和簡易、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圍培育著個性獨立、意志自由、多元共存、平等自治的價值主體。在網絡中,每個個體都有發布信息、表達好惡、質疑異見、針砭時弊的權利。而網絡語言的大量出現,無疑是因應網絡的這個特點而生的。也正因如此,網絡語言作為社會存在的映射,存在良莠不齊的特性。
作為網絡時代的產物和社會轉型中伴生的語言類型,網絡語言在繼承傳統價值觀的同時,也對其進行著反思與批判。當今世界的價值觀是『多元』的,網絡世界裡也不例外,在這裡,任何人都可能是信息傳播的主體,只要他所提出的議題足夠引人注目,就能夠調動大眾的關注。但同時,由於互聯網信息的更新、淘汰速度極快,導致嚴肅和細節化的信息被剝離,語錄式、游戲性的話語大行其道,突出表現在網絡語言的運用缺乏規范,並大量地對社會固有的語言習慣進行消解、反叛和重構。這在青年群體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作為最具活力的群體,青年們力圖求變、向往革故鼎新,他們自覺創造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網絡語言,對這個變革時代作出反應、闡明態度、傳遞價值觀念。娛樂至上的態度和反叛的心理使原本明顯的錯誤很容易被青年人接受和認可,在商業化、娛樂化、大眾化的助推下,網絡語言以其特有的方式折射出全球化背景下當代中國面臨社會變革與價值衝突的現實狀況。
二、網絡語言背後的價值觀問題
應當肯定的是,在市場經濟建立的過程中,網絡語言在社會變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各種不合嚴格規范的網絡語言被公眾廣泛接受並傳播,各種夾帶著強烈情緒的網絡語體將公眾對現實的態度毫無保留地釋放出來,各種飽含深刻意蘊的網絡熱詞記載著中國在社會轉型期的典型社會事件,各種具有替換性、暗示性的網絡語言從側面表現出網民們對現實社會政治問題的強烈關注。這說明了當代中國公民自由平等觀念的不斷深化以及公民政治參與熱情和民主意識的明顯增強。與此同時,網絡語言又展現出『反傳統』、『反主流』、『反權威性』等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公民對以往『泛政治化』和『去個性化』的價值標准的批判與背離,也是對中國改革實踐中產生的社會問題的反思與期望。
不容忽視的是,網絡語言中充斥著大量外來語言,這既體現了網絡文化的開放性,也反映了全球化時代西方社會企圖通過網絡對他國進行價值觀滲透。這種『軟力量』打著自由、平等、民主、人權的旗號,以價值標杆自居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大加指責。但事實上,正義、自由、生命等價值觀並不是絕對的、無差異的,而是有著民族差異性和階級性的。同時,網絡語言折射出的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為代表的西方價值觀對當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衝擊,以及那些帶有譏諷口吻、逃避政治、反叛主流的網絡語言確需我們深刻反思。我們需要警惕網絡語言所流露出的那種淡化國家觀念、揶揄崇高信仰,將光榮使命、優良傳統等以往追求與遵循的價值目標排擠出去的意圖。因此,對網絡語言折射出來的種種價值觀樣態,我們有必要將其上昇到國家意識形態的政治高度。
三、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積極回應
隨著網絡世界的不斷延伸、網民數量的逐漸增多,網絡語言及其構建的網絡文化將對網民素質、網絡民主、網絡社會的發展產生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唯有正視這一趨勢並積極應對纔是科學的態度。
當今時代,中國需要凝聚力量、以人為本、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培育具有進取精神、責任意識、崇高理想、創新能力的公民,抵制物質至上、安於享樂、自我滿足的個人主義價值觀的侵襲。執政黨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增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說服力和向心力,化解主導價值觀面臨的困境。此外,需對網絡語言所暴露出的社會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諸如『躲貓貓』、『被增長』之類的網絡名詞實質上反映了民眾對道德風尚的擔懮、對資源分配的質疑、對制度缺陷的感嘆等,反映了民眾對社會公正的期盼。我們應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社會管理方式,解決關系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民生問題,讓人民群眾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讓人民群眾尤其是城鄉弱勢群體擁有社會主義公民的歸屬感,真正增強對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擁護和信仰。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文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專項科研項目《現代政治道德的內在理路》[NR201101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