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華網美國波士頓10月19日電(記者陽建蔣旭峯)在大選年,經濟競爭力和就業前景一直是美國民衆關注的首要問題。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史兆威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製造業對一個國家的創新和競爭力至關重要,美國需要復興製造業,爲長遠經濟繁榮和創造就業打下基礎。
作爲《創造繁榮:美國爲什麼需要製造業復興》一書的合著者,史兆威說,美國製造業已經衰落。1950年,製造業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爲27%,佔美國就業總量的31%;然而到了2010年,這兩個比例已分別降至12%和9%。
截至2011年年底,美國製造業崗位不到1200萬個,比起美國製造業頂峯時期1979年的1960萬個崗位,美國大約年均流失逾23萬個製造業崗位。
他指出,美國不需要製造業也可以成爲全球創新者的設想“非常危險”,美國政府和企業必須儘快擯棄“去工業化”的試驗。其他國家比如中國應從這一世界最大經濟體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他還強調說:“我們希望人們認識到一個重要結論,就是製造業很重要,因爲在很多領域,它是創新能力的基礎。”作爲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專家,史兆威曾在消費電子產業工作過10年,在信息技術產業工作過18年。
他指出,人們通常對製造業有着普遍的誤解,認爲製造業是低附加值的生產活動,只需要低技能工人,而且可以很容易將產業外包到世界各地。然而,在他到訪過的很多工廠中,製造業已成爲一種知識型工作。“我們想要強調的是,製造業實際上是高價值的知識型工作。這並不是完全否定製造業外包,但你必須分清楚,什麼適合外包,什麼應該留在國內。”
他以iPhone5舉例說,這種產品的製造很難在美國實現,只能去中國生產,只有中國才具備那樣的勞動力規模和靈活性。
史兆威強調,如果是在生物科技等產業,“當你失去製造業競爭力的時候,你就失去了創造新產品的能力”。他指出,特別是在那些尚不成熟的製造業領域,生產過程本身就蘊藏着大量有價值的創造與革新。
爲此,他呼籲美國企業和政府對工業生產進行再投資,這不只是爲了開發新產品和推動創新,也是爲了整個美國製造業和全球經濟。
談及中國製造業,史兆威認爲,中國對美國不是威脅。不過,中國未來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是,低成本的組裝工作是否會轉移到越南、孟加拉國或其他國家。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