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所學校開辦了八個“博物館”,蒐羅的都是當地的民間寶藏,而且還編寫了上海第一本鄉土文物校本教材。這樣的新鮮事就發生在青浦區崧澤學校。組織教師下鄉採風
雖然學校地處趙巷鎮,是鎮上唯一的九年一貫制學校,但仍取崧澤之名。對此,朱國君校長頗爲自豪地說,崧澤文化距今約6000至5300年,屬新石器時期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區崧澤村發現而命名,至今共挖出古墓100座,還有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和獸骨、稻種等遺物,證明崧澤在距今6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活動,崧澤人是上海最早的祖先。
正是有了這樣的地緣底蘊,崧澤學校從五年前開始不斷組織教師深入到當地採風,遍搜各種文史資料和珍藏於民間的寶物,編撰鄉土史料。2008年,在區有關部門及文史專家的支持下,學校投資70多萬元開始逐步興建崧澤文化陳列館,至今共徵集到照片630多張,實物、模型等350多件,字畫45幅。陳列館面積有800多平方米,分成八個小展館,包括崧澤堂(江南民俗苑)、青浦田山歌館、何氏八百年醫學館、崧澤文化長廊、青浦解放60年圖片展館、詩人沈瘦東紀念室、習理攝影展館、趙巷教育史館等。
傳承當地人傑地靈
《崧澤,我們的驕傲》,是崧澤學校自編的校本教材,供三至五年級使用。這也是本市第一本以採風、文物、史籍爲主要內容的區域性鄉土教材,反映的是以崧澤村爲代表的趙巷地區的地之靈、人之傑、歌之韻、心之聲。
五(1)班的陸尼佳同學是土生土長的趙巷小囡,上學期遇到了一件不開心的事,那就是由於名額有限,她沒能如願進入學校的滬劇興趣班學習,連她的那個滬劇迷阿奶也惋惜不已。小陸說,自己家就在附近的村子裏,她喜歡唱青浦田山歌,學校專門請了老師來教大家學唱。像學校崧澤堂裏展出的各種古老農具、竈具等,有的在她的家裏還保存着。而且,空閒時她還會跟着阿奶下田,看大人是如何種田的。
閆芝君同學是少先隊大隊委員。她說,暑假裏同學們曾分成若干小組,走街串巷尋訪當地的老人,與老伯伯老媽媽攀談,爲的就是了解風土人情。她還特別喜歡何氏醫學館,中藥的儲藏、配伍、過秤等,都在裏面一一呈現出來,讓人對趙巷鎮上這個流傳了24代的醫藥世家肅然起敬。
德育課程美育課堂
一杆一米多長的大秤,同學們不僅能在學校裏看到實物,還能從教材上了解到,每年立夏時節當地有個民俗,喜歡拿它來稱一稱小小囡,寓意稱過的小孩子都會一生稱心如意……正是這樣集史料典故、民俗文化、人文風情爲一體的教學活動,讓許多同學都被這門課牢牢地吸引住了。朱國君校長恰是這門課的創意人。在青浦多所農村學校擔任校長的經歷,讓他對家鄉的這片熱土情有獨鍾。他也因此榮獲了全國“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並在前不久赴京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朱校長說,作爲以“崧澤”命名的學校,如何瞭解、敬仰和傳承好璀璨的崧澤文化,是全校師生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學校開設的民俗陳列館,不同於社會上的博物館,應該努力使學校的館藏資料、實物,成爲德育的課程、文化的讀本、智育的教材和美育的課堂。按朱校長的展望,將來要爲學校裏的八個“博物館”各編一本教材,各拍一部專題教學片,所有的解說詞都是要中英文對照的……本報記者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