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果沒有一定的耕地資源做支撐,以現在的科技水平,縱使再得力的扶持措施,再高的種糧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
“十一”回老家,一直掛念着去看看豐收在望的水稻,對於成長在東北農村的我來說,稻田成爲了童年記憶中難以割捨的一部分。記得兒時,每到深秋,家鄉的稻田便成了小朋友們最好的玩場。金燦燦的水稻,一望無際,迎風搖曳,小夥伴們張開雙手擼下一把稻粒,奮力揚向蔚藍的天空,追打、嬉戲,歡笑聲在稻田中久久迴盪。
然而,這樣的美好記憶卻正被慢慢蠶食。假期穿行在那一條條熟悉的馬路上,兩旁曾經的連片農田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聳的樓房,一座座頗具規模的工廠。親戚告訴我,因爲地理位置好,那些緊挨馬路的肥沃稻田,近些年成了地產商眼中的香餑餑,陸陸續續被開發成了商品房。曾經的稻香萬里,正在隨着時間的推移變成一堆堆冰冷的鋼筋水泥。
這樣的事情,並非我老家獨有。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房地產、園區建設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大批城郊、路邊的良田,紛紛被寬馬路、高樓房、大廣場佔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許多原有的農田、菜地,現在都只留存在我們的回憶中。土地農轉非速度過快,給糧食生產帶來了隱患。
近年來,隨着國家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來之不易的“八連增”,今年有望再創新高。接連豐收爲我國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也在一些基層幹部羣衆中滋生了盲目樂觀情緒,有人認爲糧食問題已經解決,以後對“土地紅線”不必再那麼較真了,土地資源應該更多地用來滿足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
糧食真的已經高枕無憂了嗎?細細思量,其實不然。隨着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我國對糧食的需求將勢必呈剛性增長。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約束日益凸顯,加之各類自然災害多發頻發,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要在高臺階上繼續確保糧食有效供給困難重重,因此,我國13億人口的飯碗還算不得“鐵飯碗”。
眼下,很多人都將未來糧食穩產增產的希望,寄託在了依靠科技上,誠然,通過加快新品種繁育,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等科技手段提高單產,確是保證糧食產量的潛力所在,但是高科技替代不了耕地資源,保耕地才能保糧食,中國的糧食安全無論何時都離不開耕地安全,如果沒有一定的耕地資源做支撐,以現在的科技水平,縱使再得力的扶持措施,再高的種糧積極性,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國人的吃飯問題。
民以食爲天,糧以田爲本。吃飯問題始終是中國的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耕地對於中國長期發展的珍貴意義不言而喻,守護好18億畝耕地這道“紅線”,不讓城鎮化、工業化的無度擴張蠶食掉有限的耕地,既是我們確保未來糧食安全的關鍵,更是我們對於子孫後代的責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