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原題:美國“中國牌”之變
總統大選和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之間日趨白熱化的選戰是當下美國最熱門的新聞,也是世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在諸多內政、外交辯題中,兩黨候選人在對華關係問題上持何觀點,取何立場值得關注和分析,因爲在剔除“選戰語言”的誇張成分後,人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客對中美關係定位的大致輪廓。
多年來,每逢大選,美國的政客幾乎沒有不打“中國牌”的。但在打法上、在所謂“中國牌”的內容上,最近幾年與以往有所不同。過去,總有人或不斷叫囂“中國威脅論”,或在冷戰結束後,把中國當成其假想敵,或從價值觀的角度,不斷對所謂的中國“民主、人權記錄”提出指責。而眼下,候選人在大打“中國牌”時,其形式和內容都已經發生了變化。
首先,美國的選民能夠注意到,“中國話題”不僅是候選人在對外政策辯論中的重要議題,“China”一詞更多地是出現在對美國國內議題的論辯之中。這其中包括就業問題、財政問題、產業政策問題、貿易問題,也包括教育問題,等等。
其次,候選人在其對外政策的構想中對中國的定位也反映了近年來兩國關係在互動中發生的變化。在10月22日剛剛結束的總統候選人第三場電視辯論中,主持人向奧巴馬和羅姆尼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中國的崛起和美國在未來所面臨的挑戰”和“你認爲,什麼是未來美國在國家安全方面所面臨的最大威脅?”
奧巴馬的回答是:恐怖組織仍然是美國國家安全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同時,他認爲“中國是個對手,但如果它遵守規則,也是國際社會中潛在的合作伙伴”。
羅姆尼認爲,最大的威脅是可能擁有核武器的伊朗。他認爲,美國和中國能夠成爲夥伴,完全不必互相爲敵。他所舉出的一個理由是,中國和美國在一個方面有着相近的立場,這就是中國人需要一個穩定的世界,他們不要戰爭,他們不要保護主義。
美國這兩位下屆總統候選人的回答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樣一個事實: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不是簡單“非友即敵,非敵即友”關係。中美之間許多方面存在不同、差異、分歧、摩擦和矛盾。但是,中美之間又在許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中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成爲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而美國作爲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近年來經歷了“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目前經濟復甦仍然舉步維艱。這就是目前中美兩國各自在世界格局中所佔據的位置。重要的是,雖然中美兩國所處地位不同,但這有異於冷戰時期美蘇超級大國之間的兩極對峙。中美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社會、文化、人員等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越來越密切的交往、交流和互動。
僅舉最近一例,美國副國務卿肯尼迪9月26日在出席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舉辦的慶祝中國國慶63週年招待會上積極評價美中兩國關係的發展。他說,美中兩國由40年前祕密、低調的交往,發展到今天各層級交往頻繁、密集,令世人矚目。他指出,奧巴馬總統就職以來與胡錦濤主席舉行了12次會晤。今年以來,習近平副主席成功訪美,克林頓國務卿、帕內塔國防部長、多隆尼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訪華。在人員交流方面,他透露,僅今年1至9月期間,美國駐華使領館就已發放了130萬份訪美簽證。兩國之間交往之密切可見一斑。
在當前急劇動盪的國際局勢下,處理好中美關係對兩國各自的發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中美兩國所面臨的共同課題。
有識之士指出,中美建交33年的歷史證明,中美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合作是中美關係的主流。中美兩國應該朝着“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伙伴關係”的方向共同努力,和平相處、合作共贏,建立新型的大國關係,造福兩國人民,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曾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