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上大學、找工作、結婚、生子——原以爲人生可以這樣過下去。可誰知,既定軌跡纔剛行進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殼。據《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在2011年畢業的大學生中,有近57萬人處於失業狀態。
(11月1日《新商報》)
雖然,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渠道越來越多,但是通過接受教育實現人生的流動,依然是其中最主要的途徑,尤其是那些弱勢羣體子女實現向上流動的最主要途徑。如今,讀了大學卻未必能就業,這對那些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人將產生怎樣的衝擊?他們所感受的不是一個希望的破滅,而可能是所有希望的破滅。因此,必須把大學生就業難當成是一個迫切的社會問題予以重視和解決:
第一,應該保證就業環境的公平。越是就業難時越需要就業的公平。因爲,資源緊張容易導致一些人走旁門左道,就業艱難容易讓“關係即能力”得到最大呈現。這時,必須保證就業的公平,保證就業是一個拼能力而不是拼其他因素的過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如果關係和權力在就業中可以輕易地主導,那麼大學生就業難其實是弱勢大學生的就業難,大學生就業難帶來的衝擊將更劇烈。
第二,應該反思我們的教育和生產方式。一方面,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才缺少能力、缺少思考、缺少獨立,他們怎麼能夠在現實社會中生存,他們怎麼才能具有面對就業難的勇氣?所以高校必須思考,需要進一步明確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式。另一方面,在生產方式上,我們是否還應該滿意於使用人海戰術,滿足於廉價勞動力帶來的紅利?如果智力與知識的價值在生產中得不到充分體現,大學生就業難就無法改變。顯然,這個問題要大得多,但再難也要改變。
李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