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董宏達死亡是什麼感覺?日前,在武漢市寧養義工組織以及華中農大志願者舉行的“高校體驗生命”活動中,16名大學生就體驗了一把。每位體驗者會分別經歷“拍遺照”、“寫墓誌銘”、“躺入棺材”以及“重生”這幾個步驟。在該校桃園食堂附近,一間綠色帳篷搭建的太平間、一口黑色紙製的棺材、一塊白色的蓋布、一張黑白遺照特別搶眼。“我們活動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重新認識生命,讓他們珍惜生命。”活動的負責人、大學生張瑀涵介紹道。大學生“死而復生”後紛紛感慨:“感受過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貴。”(11月3日《武漢晚報》)
以“高校體驗生命”活動來進行生命教育,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嘗試。說其有意義,就在於現代社會各種壓力越來越大,處於青春期的學生容易因承受不住壓力,而導致情緒失控,進而產生厭世自殺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有目的地開展“體驗死亡”的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控制作用,正所謂“感受過死亡,才知道生命的可貴”。
在國外,從小學開始就普遍開展生命教育,讓學生輪流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如父母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突然成爲孤兒的感覺。其目的是幫助學生體驗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時的複雜心情,學會在非常情況下對情緒的控制。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重視生命教育,武漢的“高校體驗生命”活動便是一個例證。
重視生命教育,自然是一件好事情。然而,僅以一次“高校體驗生命”活動,恐怕難以承載生命教育這個重要課題,雖然體驗“死而復生”後的大學生紛紛有感慨,但在我看來,這頂多算是一個入門,是一種外在形式的模擬,離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教育還有很大距離。死亡體驗只是生命教育的特殊形式。生命教育不僅僅是死亡體驗,還應包括生命與健康、生命與成長、生命與價值和生命與關懷等方面內涵,而生命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增強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調節的素質,進一步認識、感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關心自我、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從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尊重他人生命和自我生命的意識。(摘自《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