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2年4月9日,廣州第一中學,學生們在進行200米跑的體育考試。記者駱昌威攝
多部委發文稱『探索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體育科目』業內人士建議宜用評級
本報訊(記者陳翔、黃茜、徐靜通訊員孔令宗、吳秀英)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體育總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乾意見》。
《意見》在『建立健全學校體育的監測評價機制』部分中明確要求,要完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和評價制度,同時明文『積極探索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做法,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有效發揮其對增強學生體質的引導作用。』
這個表述,被視為『高考錄取可能將與體育掛鉤』的信號。廣東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廣東省在收到教育部的文件後,會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制定相應的實施意見。
高三老師:宜評級不宜算分
2011年起,報考普通高考的考生(含往屆生)都必須參加高中學業水平考試,並取得相應成績等級,纔能被相應高校錄取。也就是說,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錄取掛鉤,如果體育科目被納入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則也與高考錄取相關。
『高考政策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考生產生影響,對學校的教學工作也會產生影響。』廣州市第三中學高三年級家長嚴文潔說。
她認為,這項政策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學生和家長更加重視體育鍛煉。『但能否達到預想的效果,則取決於考察方法如何設計、如何要求。』嚴文潔認為,與高校招生掛鉤的體育測試不宜作為選拔性的考試,最好不要打分,而用評級。
廣州市鐵一中學高三級長黃濤認為,體育測試的要求不要太高。『這個標准應該是用來衡量學生是否具有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的體質,而不是為了選拔優秀運動員或體育苗子。』她也認為不應打分,最好評級,或以『合格』、『不合格』來評價。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政策的可操作性。『比如說,在全省的范圍內開展體育測試,如何保證公平、公正。』
事實上,廣州市的中考成績裡,就包含體育考試分數。有些體質不太好、不擅長運動的學生感到『壓力山大』。也有學生從初二開始『猛練』,考完體育考試後再全力『K書』。有老師認為,這種考核方法增加了學生的壓力,讓體育鍛煉也淪為應試的權宜之計。
學生家長:對體弱孩子不大公平
張女士的兒子長得比較胖,但學習刻苦,成績處於學校中上游。現在兒子上高一,張女士看到報紙,擔心到了高三會把體育成績掛上鉤,『那真的很吃虧。』
張女士說,兒子吃得多,長得胖,但身體還不錯。可跑步就是跑不快,引體向上也做不了,俯臥橕也做不了,不管是什麼體育項目,都是弱項。但這也不是他的錯誤啊。『減肥不容易,他現在學習壓力又大。』
張女士還提出,有的孩子天生就身體比較弱,別的孩子出去玩,他們可能得待在家裡。但他們在學習努力方面根本都不比別人落後,如果將體育考試和高考掛鉤,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打擊,顯得不大公平合理。
政協委員:建議把體育作為必考
今年3月11日,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舉行第四次全體會議。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代表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發言,他在題目為《增強青少年體質刻不容緩》的發言中呼吁,把體育作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並與語、數、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楊樺說,近幾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進行的多次調研,以及教育部等六部委連續25年的『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體質一些重要指標呈下降趨勢,令人擔懮。突出表現為肥胖率日趨增長,心肺功能下降,運動能力趨低,視力不良檢出率不斷攀昇。
楊樺說,中小學體育課開課率不高,僅有42.7%的小學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節體育課,73.5%的高中生每周上2節體育課,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
他代表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建議:在現行昇學考試制度下,進一步加大體育課的比重,確保學生每天一節體育課,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把體育作為『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並與語、數、外等必考科目同分值。
學者:有望改變
體育被邊緣的現象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在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中,增加體育項目,在一些人看來,體育成績並不影響高考昇學,價值不大——從目前各地實行的學業水平測試分析,雖說教育部門稱高校將三位一體結合『高考成績、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綜合評價、錄取學生,但按照投檔錄取規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是不派什麼用場的。但是,這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擺脫應試的功利思想,將改變學校體育被邊緣的現象。
他表示,我國當前基礎教育的應試教育,根源在『教招考』一體化。只有實行『教招考』分離,纔能讓基礎教育擺脫昇學考試,將辦學自主權交給中學,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可自主開展教育,對學生實行個性化教育。
不過,他也強調,教育部在這次文件中要求『學會至少兩項終身受益的體育鍛煉項目』,這在目前的辦學環境中是難以做到的。而如果中學自主教育,這並不難實現——學校完全可以采取俱樂部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發展自己的體育興趣。